蜀国灭亡后,打破了魏蜀吴三国的制约平衡,很快,东吴就被曹操大军攻破了。三国是指魏国、蜀国、吴国。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是昔日曹操手下的司马懿隐忍,筹划,最终夺得了江山的政权。三国是家喻户晓的了,不过时间我说一下。魏蜀吴三国的都城,唯一确定在一个地方的,只有蜀汉,由于地盘比较小,而且适宜居住的地方也不多,所以他们只能以成都作为都城。

两汉三国指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两汉是指西汉、东汉。三国是指魏国、蜀国、吴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他们同属汉朝,国号都是汉。因为时间是一前一后,故称“前汉”和“后汉”。又因为后汉国都洛阳在前汉国都长安的东部,故史称“东汉”、“西汉”。三国是家喻户晓的了,不过时间我说一下。

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代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雄浑厚重的历史之中,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但你有想过为何强大的汉朝,咋就分成三国呢?由于东汉朝廷之上,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董卓称霸朝纲,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以刘备、孙权、曹操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

刘备、孙权、曹操三方你攻我守,形成僵局。相比之下,刘备手下良将最多,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实力雄厚。最后由于蜀国大将关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听诸葛亮的劝诫痛失荆州,命丧敌手;大将张飞醉酒怒打部下,被手下酒后偷袭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不惜毁坏孙刘联盟,违背诸葛亮的意愿执意带兵攻打东吴,蜀军大败,最后刘备含恨而终,蜀国开始走向没落。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在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去世之后,将王位传给了其子阿斗,并嘱托诸葛亮以及诸位大将尽力辅佐他。但是由于阿斗的软弱无能,还是导致了蜀国最后的灭亡,最终刘备兴复汉室的夙愿也得以破灭。而剩下的东吴由于蜀国政权的结束,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曹操统一中原,成为了魏王,政权落在了曹操的手中。

三国鼎力时期,东吴有周瑜和鲁肃,蜀国有诸葛亮,魏国有司马懿,他们之间的交锋,斗智斗勇,尽显神威,实力势力都不相上下。可是三国鼎立,谁是最后的赢家呢?吴国在赤壁大战曹操,周瑜采用火烧曹军战船的方法大败曹操,东吴占据绝佳的地势优势,扼守吴国属地,易守难攻,魏蜀吴三国相互遏制。其中,曹操兵力最为庞大,吴蜀结盟是最有效的防御抵制曹操的战略方法,孙权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方只能就此僵持下去。正在曹操无从下手的时候,吴蜀联盟遭到了变故。鲁肃多次前来向关羽索要荆州,却被关羽多次直接拒绝归还。孙权就想暂时先放下荆州,毕竟吴蜀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孙权为了巩固吴蜀联盟,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但狂妄的关羽却不同意,还骂孙权是狗,于是就造成了隔阂的开始。后来,刘备带军出征,关羽奉刘备和诸葛亮命据守荆州。

因为此次出征需要大量兵力,留守在荆州的军力就不太够,同时也因为关羽不听诸葛亮劝告,狂妄自大,被一个小小的角色捉住砍掉了头颅。远在汉中的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来不及前去营救。于是刘备回来之后就开始攻打东吴了,进而就遭遇了蜀军惨败,最后导致蜀国没落。蜀国灭亡后,打破了魏蜀吴三国的制约平衡,很快,东吴就被曹操大军攻破了。

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征战四方,到头来,刘备含恨而终,孙权也终于大败,只剩下曹操一统中原。曹操统一后,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更不想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罪臣,自己也不再想要登上帝位。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继位。曹丕还是一直信任司马懿,因为他能登上帝位都是司马懿的功劳,于是他给了司马懿很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他最后丧失皇位的结局。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了曹爽的排挤,于是,在曹爽和曹芳离开洛阳后,司马懿举兵起义夺得了政权。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是昔日曹操手下的司马懿隐忍,筹划,最终夺得了江山的政权。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且说为何会落到这样的结局。先说曹操,他是著名的军事家,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司马懿的不简单。

在他死之前他曾对曹丕说务必要防范司马懿,结果曹丕不听曹操的劝诫,给予了司马懿最高的权力。而曹丕本来是没有什么才能的,在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极为欠缺。在他死后,他的后代一直排挤司马懿,就理所当然地造成了司马懿造反的事实。谁都想不到,群雄逐鹿,举兵讨伐董卓,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征讨三国鼎立,互相遏制,一生都为了统一而奔波征战,结果却是为司马懿打下了整个江山。

三国演义中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下令伐灭蜀国,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次南征。然而,三个月之后,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之时,成都的城门轰然洞开,蜀主刘禅白衣归降,昭烈帝刘备苦心建立的蜀汉,只传二世而亡,而此时,离诸葛丞相去世也不过仅仅三十年而已。许多人不禁感慨、疑问,蜀国为何灭亡得如此猝然呢?后世不少人曾认为,蜀国的灭亡是整体国家实力差距过大所致。

从魏国强大,蜀国孱弱的角度出发,魏国治理得当,人才济济,蒸蒸日上;蜀国昏庸黑暗,人才凋零,江河日下,认为魏灭蜀属于以强凌弱,自然手到擒来。整体实力差距太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时的蜀国确实已经穷困得不行,不只是穷,而且乱;我们且看看蜀国当时是个什么状况:当时,诸葛亮先前苦心维系的吴蜀联盟仍然存在,吴蜀之间经常互相派遣使节。

时值公元261年,吴国使臣薛珝再次出使蜀国,因为当时交通不发达,薛珝只能先从建康坐船到江陵,然后临到三峡后估计只得舍弃舟船,乘马车慢悠悠的横跨西南山区,最后到达成都。这一路走走停停,时间较长,因此也得以看到了蜀国的国内农业和经济情况。然后,进入蜀汉朝廷后,大宴席小宴席,大朝会小朝会,也跟蜀汉的官员们沟通了数次;归来之后,他跟吴国皇帝据实汇报了自己看到的恶劣情形,大意就是这个同盟国不大行,已经靠不住了。

《汉晋春秋》曾记载:孙休时,珝为五官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这条记载,里面有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先说经其野民有菜色。但凡大家都知道,仅仅穷,绝不至于亡国。

战国末年,秦灭赵之战的情形便可以借鉴,当时,秦国连年攻赵,赵国不断败军丧地,大面积闹饥荒,而且还发生了大地震,可以说是乱的一塌糊涂。但是赵军在良将李牧带领下,先是打赢了宜安之战,后面在兵力如此短缺情况下,硬是扛住了王翦带领的虎狼之师;赵国得以苟延残喘。注意,赵王迁可是实打实的昏君,相比之下,刘禅比他至少还强点,至少没有把姜维的兵权剥夺,然后赐死,或者大家说,姜维不能和李牧相比。

我们且这样说,钟会十几万大军毕竟还是被挡在剑阁,姜维至少防御成功,自身没有犯下明显的失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赵王迁加李牧的君臣组合,在赵国那么个乱差的环境下,还是撑住了。那么刘禅加姜维,蜀国亡国之时,国家稳定数十年,府库还算略有存储,怎么就失败了呢?可见经济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再怎么说,蜀国不是因为扛不住,被攻打了三年或十三年最后被拖垮,从开打到灭亡仅只有三个月而已。

经济关系不大,那么蜀国这么快被灭,到底是啥问题呢?咱们接着看,入其朝不闻正言。统治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这个问题对于蜀国灭亡干系大不大呢。非常大,蜀汉的实际军事统帅姜维居然因为避祸而屯田沓中,造成魏国进攻之时非常差的军事布阵,防守非常被动,这是兵家大忌;再拿这个秦灭赵战争这个例子,赵王迁有个奸臣郭开,十足的小人,赵国可以说就是亡于他手。

秦灭赵之战时,赵国以李牧为将支撑了相当一段时间,一直打到秦国无奈,不得已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了郭开谗言,李牧被拿下并杀死,以赵葱颜聚统军,而后赵国几个月后就灭亡了。但是,说起来刘禅并没有把姜维拿掉,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姜维实际可以凭借威望和大将军的兵符自由调动


文章TAG:魏蜀吴  三国  各打  打天下  相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