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陵墓在哪里?这个我想基本上绝大部分国人都知道,在骊山!通过现代手段,我们也能探测得到准确位置,整个陵墓大概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墓室位于皇陵大概35米左右的位置。为啥不挖?以我国现有的工程水平,挖个陵墓,简直不要太容易,毕竟号称基建狂魔可不是白叫的。但是我们确实有太多的理由不去挖它。

首先,前车之鉴,太痛心。我们在几十年前发掘了一部分陵墓,里面珍贵的文物精妙绝伦,叹为观止,然后由于现有保存手段不够,大量文物失去色彩,被氧化。长沙马王推精美的丝绸、秦兵马俑炫目的色彩,现在都看不到了。现在除了被盗墓破坏的,会去抢救性挖掘,我们政府已经不会主动去挖掘陵墓了。其次,国民心理,不支持。秦始皇陵毕竟是我们国家的祖坟,我相信大多数民众都是不愿意去挖掘的,这毕竟不是一个光荣的事,政府也不可能违背国人的心意去强行挖掘,毕竟我们是民主的政府。

大多数考古学家都是想保留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留于子孙后代的。没有哪个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提议去挖掘秦始皇陵墓。最后,挖掘出来,无意义。即使现在将秦陵挖掘出来,意义其实并不是太大,费大量人力财力去做这个事确实不划算,多一处博物馆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

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郭沫若作为文人,却对挖帝王陵墓情有独钟,甚至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确实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挖掘多少陵墓。只不过一直以来,郭沫若对于挖掘帝王陵墓的执着,以及亲手酿成了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等原因,让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式,觉得郭沫若天天不干正事,就琢磨挖人家祖坟。

而对于郭沫若本人来讲,他的一生也充满着争议,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的人品,却让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评价他是“才子加流氓”,甚至拿他举例子,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实,郭沫若在古文字以及古文学方面的贡献也非常大,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他打起了帝王陵墓的主意。文人喜欢历史本无可厚非,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可郭沫若并不满足于研究那些史料上的历史,而是喜欢更直观地审视历史,也就是挖墓。

郭沫若最想挖的其实是,秦始皇陵和武则天陵墓,但始终没有获得批准,于是他又把目标瞄准了朱棣的长陵,最初并没有人赞同他这种疯狂的想法。但他不断地提交报告,论述挖长陵的好处,并且郭沫若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出发,说挖掘之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细节,也可以让很多稀世珍宝重见天日。加上当时多人联名要求挖掘长陵,于是,国务院就批准了,郭沫若等人组织联名写的《关于发掘明陵的请示报告》,得到批复后,郭沫若等人立即组织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

相传,郭沫若之所以挖掘长陵,真实的目的是为了那套著名的《永乐大典》,有传言《永乐大典》正本就藏于长陵之中。但帝王陵墓岂是那么好挖掘的?考古专家们在长陵那挖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位置,“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讨论,就决定先找一个小点的皇陵练练手。于是,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当时的理由是,万历当了48年皇帝,陵墓里面可能有很多丰富的历史资料。

(话说万历也够倒霉的,当皇帝时间长,还有错了。)1956年5月,挖掘定陵工作开始,同样也非常不顺利,挖了一年多,才找到地宫的入口,当时的考古人员非常兴奋,觉得自己似乎马上要见证历史了。可谁成想,灾难也即将开始,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考古人员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定陵在被挖开后,大量空气进入,破坏了里面的环境。

导致大量珍贵字画、丝织品,瞬间被氧化破坏,就这样,那些写满了历史的文物,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这对于定陵的损失是惨重的,无数人为之痛心疾首,可以说是考古史上,最为惨痛的悲剧。而定陵是以考古为目的,主动挖掘的第一个帝王陵墓,出现了这种悲剧,是人们没有想到的。不过幸运的是,定陵也成为最后一个被主动挖掘的陵墓。

定陵文物损坏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竟然不引以为戒,反而争相上报打算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周总理关键时刻,一锤定音,通令全国,要求各地禁止挖掘任何帝王陵墓,这也避免了定陵的悲剧,在其他帝王陵墓上演。对于郭沫若来讲,此时本应痛定思痛,不再打帝王陵墓的主意了,可他却没有消停几年,等待定陵的事情平息后,郭沫若竟然在1965年,又建议挖掘朱棣的长陵。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遥感技术  秦始皇陵  皇陵  透视  兵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