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两汉时期的很多儒生是不认武力的,而且还不怕死,越是不怕死的儒生名声越高,越容易得到世人的推崇,曹操打天下就不断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曹操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为东汉朝廷面向整个天下招揽人才,而前来投靠的人中绝大多数就是儒生,就是那批读书人。在那个年代,能够有机会读书的人非富即贵,很多都是出身豪强,在地方上是很有势力的人,这批人代表了各地的地方豪强势力,加入曹操主导的东汉朝廷后,绝大多数成为曹操的附庸,少数人继续拥立汉朝,但在曹操与汉朝决裂前,至少他们是站在同一阵营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除了读书人,曹操号令的还有天下百姓,百姓是当时最低的社会底层,但人数却是最多的,这批人没有分辨政治的能力,一个最朴素前来投靠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他们只认皇帝,不认诸侯,因为两汉几百年的郡县制,让中央集权的皇帝深入人心,而不是像春秋战国一样有着无数诸侯去效忠。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三个目的是:以皇帝名义统一天下。

曹操所有的对外征战都是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发兵征讨各地诸侯的,曹操控制皇帝后,从来也没有号令诸侯,而是用武力去征服诸侯,曹操灭吕布、收张绣、在官渡败袁绍进而收复整个河北四州,从来都是用武力,而不是靠号令。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曹操动不动就拿出皇帝的名义讨伐,被讨伐的诸侯的不仅仅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局面,而且在舆论上处于下风,更是在能力不如曹操,曹操的运筹帷幄加上东汉皇帝名义的绝对政治正确的旗号,让曹操在早年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无往不利,扫平诸侯。

大臣们纷纷劝曹操称帝,曹操却不肯,难道真是怕刘备的报复吗?

谢悟空!曹操不肯称帝,与害怕刘备报复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曹操一直在追打刘备,直到汉中进攻难以取胜,不得已才班师许昌,他压根就没怕过刘备。其实曹操刚开始确实在一心为汉,表现在曹操孤身到董府去杀董卓,后参与十八路兵马讨伐董卓,曹操一直冲在前头,只可惜十八路兵马总盟主是董卓,导致曹操追赶董卓中了吕布埋伏,被吕布杀得大败,他率残兵败将回到总盟后,其他十几路兵马却按兵不动,意在保存各自实力,这把曹操气个半死,当即训斥袁绍、袁术等人讨董贼,兴汉室是假,给自己拉人马、壮大势力是真,曹操的大败不但没有得到袁氏兄弟等人的安慰,反遭他们讥笑,说曹操急于救驾,贪功心切,才招致此次大败,曹操气得骂到,本应除掉董贼有很多机会,只因尔等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肯发兵,这次如有兵马跟上追赶董贼,必后发制人,大获全胜,只因你们鼠目寸光,都为各自考虑,才让机会再次失去,尔等匹夫小人之心,不足以与之为谋,告辞!这件事情后,曹操对世事有了充分认识,大家都表面上说为了匡复汉室,其实各自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没有几个人真正在为兴复汉室尽力,从此曹操的思想也受到了启发,发生了改变,他也从这件事情上学到了圆滑与奸诈,心中开始多长了几个心眼。

由于曹操个人能力相对非常突出,有政治远见,人又足智多谋,善于领兵打仗,很快又拉起了自己的一帮人马,而且势力越来越大,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虽然兵马不足十万,但兵精将勇,更兼有荀彧、郭嘉等高人辅佐,一下子曹操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朝丞相,凭借这个政治优势,曹操败吕布,灭袁术,破袁绍,平马超,战刘备,收荆州,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统一了北方,势力越来越大,手下可谓是雄兵百万,谋士云集,战将千员。

有人让曹操趁机取汉室而代之,但曹操没有采纳,至于原因,我觉得:一是曹操不想背汉贼之名。毕竟曹操刚开始本来就是为了匡复汉室,他才举兵反对董卓,他当了丞相后,刘备等人骂他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如果他真的称帝,岂不应了刘备等人的责骂?二是曹操不想图皇帝虚名。作为丞相,他统揽天下军国大事,虽然没有皇帝之明,但却有皇帝权力之实,连汉献帝都听他的,做不做皇帝已对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三是曹操已经为子孙后代继承权利铺平了道路。没有称帝,但不代表他就不为子孙后代着想,为了能世袭他的官位和权力,曹操暗地里叫人让汉献帝给自己晋魏公加九锡,这样一来和称帝就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帝王,下来就是王公,王公就有自己的国家和社稷,也有自个的政权和组织,而且世代可以继承。全汉朝仅有两人封了王公,一个是王莽,另一个就是曹操,这一封,汉献帝整个就成了徒有虚名,而曹氏却拥有文臣武将和军队,作为曹操,一方面给子孙后代办了实事,另一个方面还没有被真正骂成汉之奸贼,这也许才是曹操最高明之处。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柳亚子  雄风  七律  汉室  高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