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令升到省长有多难?

踏入官场仅是漫漫仕途的开始,想从县令升到省长级别的官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县官和省级官员,这中间相差了好几个层次,每升一个台阶都很困难。想升上去,不光要花钱打点,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条件也不可缺少。早期选拔官员主要是察举制(举荐)制和征辟制,如汉代时朝廷就开始用了这些方法。一,察举是由下向上的推选制度,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基层乡里舆论对德才的评判。

这样被选的人只能担任基层官员,在仕途上算是刚刚起步。如刘备,孔融举荐他当过平原令。接下来他打来打去,到过沛县和下邳,他的级别始终提不上去,一直是县级官员。在打斗中显示出自己的才能、个人的声望提升后,被徐州牧陶谦赏识,陶谦三让徐州,刘备的级别才上升到省级。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普通的县官,没有背景是很难被推举上去的,累世公卿的世家已形成了对高层官位的垄断,普通官员上升通道被堵,有才能的普通官员想升到省级,需要漫长的等待,才会有机遇。

二,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官员选拔的制度,形式主要有皇帝征聘,或公府、州郡对下的直聘。这也是普通官员获得提升的途径。皇帝征聘,有名望品学兼优的人士才有机会,通过这条途径,普通官员直接超过省级也不是梦。但这需要被征的人,确实要有一定要有真本事才行。如宋代的包公,在基层时干得名声很好,为人正直,敢于和有背景的贪腐官员作斗。

职位逐渐提升,后被提为龙图阁大学士。但是,像包公这样的官员必竟很少。其中太后对他的赏识,对他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古语云,朝中有人好做官。从贾雨村的经历也可看出这点,借助贾府他才蚀得以很快地提升。总之,在和平时期,普通官员如果没有能在皇上面前说上话的靠山,想升到省级很难。战争时期,做出业绩的机会多,相应的官员获得提升的机会也很多。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让主管写历史的官怎么写,他就怎么写吗?

这一点,凭良心说,有是有,但并不常见。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什么笔都可以动,史官的笔是不能动的。中国史官的笔,素来被称之为“铁笔”。从孔子编修《春秋》开始,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更是成了史官们的美谈。历朝历代的史官,都以铮铮铁骨闻名。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对史官的屠杀,在春秋时期的崔杼,就因为弑君而逼迫史官改写。

结果连续四个史官被杀,依然拒绝抹除“崔杼弑其君”的记录。最后,就连杀人不眨眼的崔杼也被迫向史官臣服。到太史公的时代,就更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对于汉朝的事情都是有啥写啥,丝毫不加避讳,就连刘邦丢弃妻子这种事儿,他也照写不误。这种气节,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不赞叹。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乱世或者是面对强势皇帝的时候,史官们也往往必须改笔。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被篡改就是很常见的事情,杀史臣的事也不少见。比如桓温逼迫孙盛改《晋阳秋》,又比如魏道武帝因为崔浩如实记录拓跋家族的事情而大开杀戒,这些都让史臣们的笔不敢太过放肆,也导致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昏君批量化、模块化生产。即使一代明主李世民,也曾逼迫史官改写过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哪怕房玄龄拼死抵抗也无能为力。

刘墉、纪晓岚、和珅、阿桂,四人是乾隆皇帝的重臣,谁的官最大?

纪晓岚是从一品,刘墉是正一品,和珅和阿桂都是超品,你说谁最大呢?先简单介绍一下四位大臣1、刘墉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大臣和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的长子。一部《宰相刘罗锅》让刘墉的扮演者李保田大火起来,其实与李保田一起火的还有清朝大臣刘墉,戏说中的刘墉有才学、有能力、聪明机灵,还会同和珅斗智斗勇,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墉还是比较普通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他的父亲刘统勋是乾隆皇帝前期的肱骨之臣,官至首席军机大臣,刘墉的爷爷也官至布政使,所以刘墉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由于父亲的关系,刘墉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31岁的时候,还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斩获二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刘墉为官前十年基本上就是在翰林院,期间也升任过侍讲(从四品),还担任过学政,但是没有管理过行政。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职  一品  清朝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