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甲午战争都惨败,这些惨败也伴随着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几乎所有的战胜国开出的条约中都有要求赔钱的条款,动辄以万起步。仅在马关条约中,就要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清朝国库几乎被搬空。就算这样,也仍然不够赔款,又从百姓手中搜刮出金银赔款。如此一来,民间和国库中的大部分金银都已经流入列强手中。

清朝的满洲八旗旗主是几品官?地位如何?

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

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

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

北宋时期,转运使和知府,谁的权利更大?

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

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

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

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

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居  几品  橙光  攻略  结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