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是什么官?几品官阶啊?

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

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

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

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

私宅要出过什么级别的官才能称为府?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这事题主说的对,您要是一般人自己住的那房子,还真真不能叫做府。就这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去的。您要是敢这么干,衙门口那三班衙役,他们可不是吃白饭的。立马就得扛着水火棍,带着铁链,大木头枷子,搁这家里边串门,就那热闹劲都让你遭怕。这要是整不出个啥明目来,一脚丫子就得踹出你三千里地,整个流放玩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整不好,一大刀片子这就得脑瓜子搬家。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字吗?”字?这叫僭越,你以为这是可大可小的事?这得上纲上线,毕竟这种事带着那么一股子非分之想,搁过去皇帝最恨的就是这个,弄不死你,他就不是皇帝。所以这府字属于非卖品,您家里边就算是糟钱多的都搁不下了,房子建的那叫个奢华,他也不能贴这府字。好了,咱说道这里,大家伙就应该知道,府这字是不能随便挂。

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啥人可以用这字。咋说呢?首先这府字它可以用在官员进出办公的场所,您比方说府衙。咱大华夏地头上最有感的府衙,就是南阳府衙,就这地一共有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呆过一百九十九个知府,就这地光房子就有一百多间。其次就是高级官员的住所,也可以称作府。那么这得多高级的官员呢?各朝各代他的规矩不一样,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各位皇子,亲王,但凡有着王爵的这都可以挂上个府字。

其他的官员,一般情况下您这只能叫宅,一般的平头老百姓,没有官身的,这只能称为家。咱举例说明一下,搁清朝那会,这能称为府的院子,这家主必须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这帮人,这都属于皇亲国戚了。简单的说,这镇国公以上都可以称为府,您要是再划分的细一点,这亲王和郡王,人家那叫王府,不是府。就算您是军机大臣,脑袋上这爵位不够,都不能叫做府,只能叫宅。

比方说李鸿章,这牌面够大吧!晚清有名的裱糊匠,啊这宅院也不能称作府,只能叫做宅——李宅!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服气了,这就要叨叨:“你快拉倒吧,天天的连个家门都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知道多少?人家李鸿章的住所那牌牌上写的就是李府!”俺就呵呵了!那是现在的人给挂上去的,您还当真了。搁过去挂一个试一试,分分钟钟的就有人去告他了。

和珅知道不!那可是乾隆眼跟前的红人啊!一辈子的贪墨,都让嘉庆吃撑了。嘉庆给和珅按的罪状——拥戴自居,是排在贪财好色前边的。从这您就能看出来,这府字可是真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使用的。所以李鸿章那事,您当不得真,这就是后人不明白,自己整了那么一块牌子挂上去了,这要是李鸿章还在,这得活活气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朝“中堂”是几品官阶?为何“中堂”不好当?

我们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或是其它的清宫戏,经常听到称呼和珅为和中堂,称呼刘墉叫刘中堂。这个中堂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呢,咱们今天就来说一下。中堂这个词的起源是来自于唐朝,唐朝当时的宰相们在“中书省”的政事堂办公,所以唐朝的宰相就有了中堂这个别称。到了明朝以后,内阁的大学士们被称作是中堂。清代诗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一书记载:“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翰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

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到了清朝以后,内阁这个制度被延续了下来,但是由于在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来处理政务,内阁被架空,内阁的大学士变成了一种荣誉称呼。时间一久,清朝的这些大学士就开始抗议,要求皇帝分配给他们具体的权力。为了满足大学士们的要求,皇帝一般会指派这些大学士去具体分管一个部。清朝的京官在设置的时候,一般是一满一汉这么配置,在部门办公的时候满汉分坐在大堂两边,中间是空的,如果皇帝具体指派了大学士主管这个部,大学士就要坐在中间,人们按照习惯就会把分管部的大学士称为中堂。

后来,见人抬三分的习惯让大家把所有的大学士都叫做中堂,不管这个大学士是不是有具体的分管部门。中堂的品级并不固定,但是不会低于三品。在历史上,和珅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身兼内阁首席大学士,所以才会在电视剧中被叫做“和中堂”。中堂不好干这个是因为中堂实质上已经是大官,很多都算得上是官场的领袖。别看是个领袖,这个领袖可不好做,因为他是夹在皇帝和整个官场的中间,有时候皇帝和官场有了矛盾,就要这些中堂来调和。

作为中堂,上要能领会皇帝的意思,办好皇帝交代的事情,下要统御好官场,让下面的官员们尽心办事不要惹出麻烦。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就描写过当时的首辅申时行的难处,皇帝和整个官场闹别扭,申时行夹在中间两头劝架,还要保证帝国的运行不出乱子。当时整个官场给申时行压力,让他找皇上立长子做太子,皇上又希望申时行站在自己这边去说服整个大明官场,夹在中间的中堂申时行就可想而知有多难做了。


文章TAG:官居  几品  纳妾  攻略  升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