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当西夏军行动,增援西平后,蒙古军从西平撤军,在半道设伏,利用弓箭射杀西夏步兵和重骑兵。第三步,最很辣的绝招来了。蒙古军并不阻止西夏军前进,而是故意让开大路,放夏军抵达西平府,并进入城内。当西夏军的伤兵和一部分士兵进城后,蒙古军突然杀出,截断了西夏军队列,并利用箭雨和火攻,阻止城内西夏军杀出。此时城外的西夏援军兵力不足,不是蒙古军对手,只能退兵。

城内守军被堵在城里,又冲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再次被围。当西平府的西夏军被围了一段时间后,猛然发现,自己上套了!城内的粮草本来就不足。现在又涌入了大量援军和伤员。这些人进城后,不仅起不到增援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负担。所以一段时间后,西平府的十几万夏军就陷入了惴惴不安当中。负责守城的西夏太子李德任见情况不妙,担心士兵哗变,下令突围。

然而,士气高涨时,西夏军尚且敌不过蒙古军。此时一帮哀兵,又能有什么作为?最终,奇迹并没有发生。十几万西夏军开城突围后,先是被蒙古军的箭雨射杀大半,剩下的残兵又被围歼。整场战斗下来,蒙古军的伤亡还不到一万人。通过这一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年的蒙古,习惯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很少会与对手在战场上死拼。整个蒙古草原才多少人口?就算一打十,也不够与金国和西夏拼的。

攻克西平府后,成吉思汗认为中兴府的夏军残军肯定不敢出战,便调转方向,亲自率军突袭金国,把关中地区横扫一空,彻底打消了西夏等待金国援军救援的念头。五个月后,成吉思汗回师中兴府,派人去中兴城内招降。但被西夏拒绝。又过了一个月,中兴城内粮食绝尽,军心士气濒临崩溃。当时又恰巧遭遇地震,夏末主认为天意如此,便遣使投降。

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临死前,他留下遗嘱,要求尽灭党项族。自此,持续了21年的蒙夏战争以西夏的灭国而结束。西夏灭亡后,金国独木难支,灭亡正式进入倒计时。只是由于窝阔台、察合台、拖雷三兄弟要争汗位,蒙古主力撤回草原。所以蒙古没有立即攻金。1228~1230年,金军几次挫败蒙古军,且还有二十多万精锐,占有河南和关中。

但是,金国终究已是大势已去。因为此时的蒙古帝国,蒙古军加上色目人和其他民族组成的仆从军,高达几十万,且占据着从中国东北到中亚的广大地盘。论战略,蒙古一直吊打金国。论战术,蒙古军也优于金军。至少,从来就不弱于金军。论实力,双方肉眼可见的悬殊差距。金国唯一还能拿出手的资本,就是经金哀宗重新整肃后,金军的士气还不错。

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与蒙古人决一死战的勇气。然而,蒙古军从来就不在乎对手有没有决战的勇气。因为蒙古军有的是办法消磨对手锐气。自此,蒙古灭金,可以说是泰山压顶。没有悬念了。1231年,蒙古攻入四川,逼南宋站队。南宋惹不起蒙古,遂与金国划清界限。1232年,蒙军在三峰山大破金军主力。这又是一场神仙仗。15万金军精锐以不胜便成仁的勇气寻找蒙古军决战。

可蒙古军根本就不与金军决战,最后靠着运动战,活活拖垮了15万金军。金军主力在三峰山全军覆没后,南宋也派兵攻金。1234年,金哀宗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之后金哀宗在宋蒙联军破城前自缢,完颜承麟冲出城外厮杀,战死。自此,金国灭亡。纵观蒙古灭金,蒙古军的厉害之处,不在于骑射本领。要论骑射,党项人和女真人的骑射功夫也不差。

蒙古军真正吊打对手的地方,是他们的战术和大战略。战术上,蒙古军擅长诱敌深入,以骑兵突袭加包抄侧翼的手段,切断对手退路,反复袭扰对手,绝不与对手近战。通过磨耗,慢慢拖垮对手。战略上,蒙古人心狠手辣,擅长以屠杀方式瓦解对手心理,迫使对手投降。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降兵,让伪军打先锋,减少蒙古兵的无谓损失。另外,蒙古军在面对强敌时,从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开战后便抢占战略要地,将敌军分割后再逐个击破。

这便是蒙古敢于挑起战端的主观因素。一言以概之,就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客观上讲,金国连出昏君,自毁长城,主动放弃基本盘。成吉思汗对金国开战,其实属于顺势而为。成吉思汗不瞎,完颜永济是个什么尿性,他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是金世宗在位,他可能还不敢有歪心思。但完颜永济这种废材,他要是都不敢挑战。怕是他自己也会心有不甘。

古代的攻防战中,攻城部队得是守城部队的多少倍才能攻下?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在古代,攻城战通常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要进行,因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就是,“用兵的基本法则在于,如果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如果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如果兵力是敌人的两倍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如果兵力与敌人相等就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撤退,如若实力不如敌人就一定要避免战斗”。

这段话里的十倍、五倍都是一个约数,不是精确数。因为实际战争中不单单要考虑兵力这一因素,天时地利人和都会影响一场战争的走向。但如果就兵力这一点来讨论,在双方战斗力相当的情况下,攻城部队起码是守城部队的五倍才能顺利攻下城池,但牺牲兵力估计也是巨大的。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意味着掌握了一场战争的主动权,敌人自不会主动迎战,而是会选择守城防御。

在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时也不可轻举妄动。《孙子兵法》中曹操注: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五倍于敌只是刚好达到一个攻城的及格线,这个时候是不宜采用正面强攻的方法的。曹操认为,此时应该分五股兵力,三股兵力正面攻城,两股兵力出奇袭方略,这样做也是为了既战胜敌军又降低损耗。其实在古人的战斗中,攻城战是极少使用的。

如果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优先的选择一定是围城,把敌军的粮食供应与外界联系全部切断,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大胜。攻城战进攻的一方绝对会损失惨重,如果没有各方面绝对的优势,很可能会把一手好牌打烂,古代带兵打仗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进一步惊动了汴京的皇帝,高俅与蔡京等朝中权贵一力主张进剿梁山兵马,但此时,朝中有位陈太尉力主招安梁山。那高俅一见,就奏请了皇帝同意后,自调了十个节度使,那十节度使原多为绿林的好汉,后来受了招安的。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课程表  皇帝  兵力  防御  攻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