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效力大明还是大清,洪承畴一般都是很有思路的人,时不时就来个方略,高屋建瓴。然而,自1642年五月降清,至1644年四月,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洪承畴却异常沉默。这两年里,在处理与明议和、进取方向等事宜中,皇太极君臣都有过激烈的讨论,范文程、张存仁、祖大寿等人都提出了各种留于史书的方略,但洪承畴却极不寻常的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存于史书的方略来。

而皇太极对洪承畴也是比较防范的,让他在家,不得随便出入。最多只是咨询一下意见,没有让他任事。以至于,后来满清入关后,关内的官吏、人民甚至不知道洪承畴已经降清了。直到李自成入北京,洪承畴才再度活跃起来。定鼎之策1644年三月初六,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了。由此判断:大顺军必然已经逼近北京!四月初四,清军誓师南下,“往定中原”。

其间,范文程等人都提出了各种意见,但洪承畴依然沉默。四月十三,进至辽河时,传来消息: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祯自尽!随即,多尔衮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以应对新局面。此时,沉默已久的洪承畴终于说话了:集中力量,完全可以一战除掉流寇!我们“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缴,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从选择主要对手,到进军路线、进军节奏,再到针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不同的战胜之法!这才是高手的方略!此言既出,与会文臣武将无不赞同,多尔衮立刻采纳,传令三军,立刻进军!十五日,又传来吴三桂乞师的消息。

此时,清军中许多将领担心吴三桂有诈,犹豫不决。洪承畴再次力主抓住机会,联吴攻顺。山海关一战,清军大胜,入关!随即,洪承畴又提出了堪称关键的“定鼎之策”。1、严禁杀掠,整肃军纪。以前清军入关,是与敌国交战,烧杀掳掠是削弱敌国。如今,清军入关,是“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严禁杀掠!2、麻痹旧明官吏,安抚明吏民,减少敌对;同时,洪承畴又提出:打出为明报君父仇的旗号,麻痹明吏民,并“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减少敌对!不仅如此,洪承畴还建议哭祭崇祯,优待明宗室,以此进一步减少敌对。

3、对李自成穷追猛打!这些方略,成了大清初入关时的基本方略。初入关时,清军八旗不过20万,关内地盘不过京畿附近地区,无论地盘、兵力都远远不如李自成和南明。然而,正是靠着这些方略,大清稳定统治,麻痹南明,剿灭李自成,迅速站稳脚跟,并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势力!说其为定鼎之策,并不为过。救火队员在大明时,洪承畴是救火队员,此时,洪承畴又成了救火队员。

清军南下时,下达了“剃发令”,引发了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更是使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多尔衮大惊,只好把多铎召回,让洪承畴出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灭火。后来,李定国发威,连连击败清军,大有恢复南方之势。满清只好又搬出洪承畴去坐镇湖南,灭火!洪承畴的套路倒是很稳: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军事上,洪承畴稳扎稳打,以守为主,不求急胜。政治上,洪承畴多方笼络附近有影响力的人士,作其工作(这个过程中,没少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将其纳入统治集团,借其力安定形势。同时,以残酷手段镇压起事的民众。因此,表面上看起来过分保守,战功廖廖,但洪承畴到哪里,哪里的形势就逐渐稳定了下来。两个大“坑”功成之后,洪承畴又给大清挖了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造就了后来的“三藩之乱”。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上疏:云南不易治理,应该让吴三桂留在那里,世代镇守。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闹了八年。随即,洪承畴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洪承畴建议:应该以汉人养旗人。旗人可以不必为生计劳碌。这坑,直接导致后来八旗堕落,不再堪用。很难理解,洪承畴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建议。

云南确实难以治理,明代就以沐英一家世代镇守,清代仿照明朝的方式未为不可。然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家世代都是皇亲,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关系可以保障。即便如此,沐家在云南的兵力也是被严格控制的,云南的军队也并非完全由沐家统领。相比之下,吴三桂是何许人?他虽为“汉奸”,但对与清室关系并不紧密。而且,留镇云南的军队,悉数为吴三桂长期统领的军队!留吴三桂在云南,迟早要出事,以洪承畴之明,不太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8/9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蜀山  伏魔录  战纪  五鬼  风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