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提到的朝廷的各项资源,那可不是皇帝自己的。乾隆为了彰显自己大皇帝的做派,外出巡游,举办寿宴,各种活动都搞得声势浩大,花钱如流水一样。一句话道尽傀儡皇帝的悲哀。这是高澄(高欢之子,高洋之兄)对东魏皇帝元善见说的。国库的钱,皇帝是不能随便动的(这不是宋明皇帝专权顶峰时代,哪怕李世民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不是因为他贤明,而是权力制约)。

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在乾隆朝后期,张宏杰先生的《饥饿的盛世》分析得很透彻,很全面。喜欢得可以看看。乾隆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乾隆为了维护大清皇权,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乾隆朝,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带来很多精密仪器,这些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最新最高成果。乾隆如果能够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追赶上去,就不会有后来的被列强吊打。

乾隆为了大清统治的稳定,拒绝开放,拒绝进步,导致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第二点,乾隆晚年私欲膨胀,过度敛财导致腐败滋生,吏治败坏。乾隆为了彰显自己大皇帝的做派,外出巡游,举办寿宴,各种活动都搞得声势浩大,花钱如流水一样。乾隆皇帝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收藏也是一个很烧钱的行当,钱少了玩不转。乾隆利用最大的贪官和珅为他弄钱。

在和珅的帮助下,乾隆开启了收礼的大门,接受大臣都礼物,有时甚至向大臣索要礼物。同时建立了“议罪银”制度,大臣可以花钱买罪。乾隆的这些做法彻底败坏了官场风气,致使腐败成风,无官不贪。第三点,承平日久,人口暴增,粮食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康乾盛世,虽然也打仗,当毕竟不是全面战争,到了乾隆晚期,大清人口达到四亿。

经过康雍乾三朝,能够开垦的土地全部开垦完毕,而且过度开荒,恶化了生态环境,增加了自然灾害。粮食产量的提高极其有限,而人口增长很快,线性增长的粮食产量和几何级增长的人口不匹配,人民开始吃不饱饭。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乾隆大力推广国外引进的玉米和马铃薯,但这也无济于事。百姓吃不饱饭,社会就不安定,白莲教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酝酿起来的。

历史上为啥每到朝代更替,小皇帝们拥有朝廷各项资源却不能自己带领一票兵马再造河山呢?

不知题主是否听过这么一句话:一臣子质问皇帝,陛下为何谋反?这不是段子,而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这是高澄(高欢之子,高洋之兄)对东魏皇帝元善见说的。一句话道尽傀儡皇帝的悲哀。既然题主说到汉献帝,我就拿汉献帝举例。先不说刘协个人能力,他是否具备再造山河的能力,就从外部条件说一说。有句成语叫招兵买马,既然里面有个“买”字,那肯定得掏钱。

刘协他爹灵帝都没钱,他去哪弄钱去。题主提到的朝廷的各项资源,那可不是皇帝自己的。朝廷的税收一部分归政府,即以宰相为首的大臣们,一部分归皇室。汉武帝说能打匈奴,一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小金库超过国库,人家皇帝花自己的钱,大臣们不好说什么。国库的钱,皇帝是不能随便动的(这不是宋明皇帝专权顶峰时代,哪怕李世民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不是因为他贤明,而是权力制约)。

刘备得到一些豪商支持,也不过招来500人。哪怕占据荆州后,刘备还得向刘璋借人(其中有“藏拙”的意思)。曹操倾家荡产弄来2000人,结果半路还跑了一半。要不是曹仁、夏侯等人的支持,曹操起步更难。刘协想再造河山,得有人支持才行。但他身份太高了,不是随便人都支持的起的。东汉有二元君主制的说法。皇帝是中央大臣(三公九卿等)、地方大臣(郡守)的君主,郡守是地方的君主。


文章TAG:吃不完  皇帝  资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