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繁华时期(16世纪)的琉球那霸港,曾经是整个东南亚最为繁华的商港甲午战争,不仅关乎中日两国之间的命运,同样牵系着万千琉球民众的命运,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琉球亲清派曾经多次率领民众前往寺庙祈福,祈求大清能够战胜日本,夺回失地。但是随着中国战败,再无力向日本提出琉球归还一案,日本吞并琉球就成为了定局,无法改变,琉球人复国之梦也随之灰飞烟灭。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历史上,恐怕再没有哪个游牧民族的军队比蒙古骑兵更加彪悍的了。中国的史书当中,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这些耳熟能详的北方巨无霸,即便在他们巅峰强盛之时,也不过跟农耕王朝均衡天下。然而蒙古骑兵却打破了弄不死农耕王朝的宿命,他们向南越过长城、突破长江、向西踏破贺兰山阙,最终一统华夏。按照传统历史观来看,蒙古大汗此时已经属于相当成功的成功人士了,然而,人家却非要表现得更加优秀一点,结果一努力,直接突破了整个史书记载的“成功”范畴。

蒙古骑兵继续西进,如潮水般席卷而去,中亚、中东、东欧各国,纷纷倒在蒙古铁蹄之下,一时间,蒙古骑兵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bug,没有人能够破解,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驰骋纵横。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当年被蒙古灭掉的那么多国家,其实也有不少是尚武民族,为啥单单蒙古就这么优秀,能够见神杀神呢?他到底开了什么外挂?首先,不得不强调一下,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蒙古骑兵很强,之所以人家能够百战不殆,大概有一下几点原因:一、蒙古军队无需后勤没后勤,这一点有多方便?看看当年汉武帝当年远征匈奴,有多辛苦就知道了: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五万骑兵是作战主力,而后面数十万人除了步军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民夫、后勤人员。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前军不能脱离后勤部队太远,毕竟要吃饭,因此敌人跑远的话,追不追,是个很纠结的难题。不追,可惜,追了,跑远的话,很大可能会饿肚子。其次,这么大的规模,结果是必须要大胜仗的,一旦前军不利,那后面这些辎重部队就被坑惨了,而后勤若被端了,作战部队没了吃喝,自然也不能持久。

因此,后勤对部队的机动性能制约性很强,而蒙古骑兵这里却出了个BUG。我不要后勤。那你吃啥?人家打仗带着羊群,饿了吃羊肉,渴了喝羊奶。而且赶羊用不了那么多人,也用不了那么多民夫拉运粮食,人家的粮食自己会走,省了不少劲儿。到地方了,攻城,以战养战,吃对方的粮食,赶对方的羊,然后继续循环下一个城池。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损循环,没有吃没有喝,敌人给我们准备着。

除了没后勤之外,人家还有无后患的优势。二、屠城和签军 中亚、中东国家历史当中,对蒙古骑兵最深刻的记忆,恐怕莫过于屠城了,大军过后寸草不生,甭说人员了,有时候,连个鸡犬活物都存不下。第一次西征,蒙古对阵花剌子模王国首都——玉龙杰赤之时,蒙古大军攻破该城池之后,将高过车轮者一律斩杀,王城之内,近两百万人口,几乎全部被屠杀殆尽,只有部分工匠最终得以存活。

第二次西征中孛儿只斤拔都屠尽罗斯贵族,对阵匈牙利之时,蒙古骑兵战后,匈牙利人口自200万人口锐减到80万以下。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可汗的攻陷巴格达,生擒哈里发,屠人80万,光人头就堆起了12座巨型的金字塔。 有人或许会说,人家蒙古大军其实也很讲究,战前说好,投降还是不投降,不投降就别怪我屠城,愿赌服输。

然而,即便是投降了,城内的丁壮、士兵们往往还是逃不过炮灰的命运,大量的俘虏被编入签军当中,充当攻城的第一梯队——炮灰。不过,这也从客观上使得蒙古军队在西征过程当中,很少有后院起火的担忧,因为身后基本都凉凉了。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战术和武器,人家蒙古骑兵,也很先进,千万不要觉得这群从草原上出来的小哥儿,是些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土。

三、先进战术、兵器从史书记载上来看,人家当时的战阵、武器,也都能够够跻身到当时的先进水平。蒙古骑兵的战术,采用轻骑兵与重骑兵联合作战方式:先用轻装骑兵突袭敌方、再用重装骑兵直接碾压,最终形成横扫无敌之势。在装备上,蒙古人战胜了金军,自然有了铁浮屠,战胜了西夏,自然学会了“铁鹞子”,跟南宋PK、切磋了那么多年,火炮、火药什么都见识过了。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串起  琉球  初战  倭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