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的赵云墓由于历史很久,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修复和维护,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清朝所重建的赵云墓,但是民国以后又经历了多次维修。这些经过都被记载在了《蜀中名胜记》、清《四川通志·寺观》、《邛州志·祠寺》、《大邑县志·祠庙》等文献中。赵云墓不仅没有被挖掘,也从来未盗掘过,而作为地位很高的赵云墓,那其中的古董肯定也很多,为什么没有变成盗墓贼的目标呢?第一,我认为盗墓贼之所以不敢轻易去盗赵云墓,那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赵云的名气,赵云是一个极为正面的人物,在很多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的。

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心系百姓。受到了大量的百姓支持,那很多盗墓贼都不敢去冒险。第二,据说只要有人去挖赵云墓,天必下雨。据传说,以前赵云墓因为天灾人祸,需要不断修缮,而在修缮的时候,就要去挖赵云墓,而一挖天就下雨,一下雨刚挖出来的坑就被雨水冲刷填平,一挖三天都是如此,最后第四天作罢以后,天却放晴了。第三,据说一旦挖赵云墓,一定会出现大量蛇出来守护墓。

以前曾经有盗墓贼试图去盗掘赵云墓,但是他们一挖赵云墓,赵云墓中就大量的蛇跑出去,最后这群盗墓贼不得不放弃盗墓,而这个事情也被盗墓贼传言出去,以致很多盗墓贼闻风丧胆,不敢再去盗掘。不过,个人以为,后两种可能只是传言而已,下雨本就很难挖掘墓,而且赵云墓坐落在山下,多年从未经过修缮,那肯定很多生物。而且蜀中本就天气湿冷,蛇能大量繁殖,出现很多蛇是很正常的,反观第一种是很有可能的,毕竟赵云乃一代忠君爱民的奇才。

文丑击败张辽和徐晃联手,在三国二十四猛将中,排名为何很低?

三国二十四猛将是一首根据《三国演义》内容,将三国里的猛将串联在一起的打油诗,流传很广,不过关于其中的排名一直很有争议,所以也不用把这个排名当真。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记述,文丑并没有击败张辽和徐晃联手,在交手前,张辽的战马被文丑射中,“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打了一会以后,“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

所以实际和文丑交手的,只有徐晃一个人。当然,能击败徐晃,这个战绩也非常出色了。文丑第一次出场,是第七回,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文丑策马挺枪,直杀上桥。公孙 瓒就桥边与文丑交锋。战不到十余合,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在追公孙瓒时,遇到赵云,两个人“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即使考虑这个时候赵云还太年轻,没到巅峰时期,文丑的武艺也是不错了。

古代战场上实战的盾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伤害?

古代战场上的盾牌主要材料为木质,也有一些采用皮质。后期技术提高了,某些有条件的军队也使用过小面积的金属盾,或者采用了铁皮钉缀、铁皮包覆等复合技术。古代许多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对防御的要求相当高,他们需要应付箭矢的攻击,还要应对骑兵的突击和对方短兵、阵前投掷的袭击,所以盾牌的重要性甚至在武器之上。比如罗马军团的长盾,这种盾牌最早是椭圆形设计,成型于公元前1世纪,奥古斯都时期演变出更利于防御的弧形方盾。

早期的椭圆形长盾重量为22磅(10公斤),奥古斯都时期完成了矩形长盾的演变后,重量被减轻到7.5公斤,后来又缩减到5.5公斤。一个标准的罗马长盾尺寸是102cm*63cm,它的表面贴了层皮革蒙皮,或者干脆用了漆皮,材料采用木质,分为双层或多层粘接,厚度约为掌厚。盾牌的中央则安装了一个金属冲角,这使盾牌还可以当做进攻武器,直接顶出去撞击敌人,罗马人称之为“推翻战术”。

不过也有些长盾是不带冲角设计的,他们会挖出个空心孔,以方便士兵们使用“推翻战术”时,仍然能够有效观察到对面。直到罗马灭亡,长盾都是相当有效的步兵防具,它能有效的遮挡几乎全部的身体,能让步兵凶狠的推进,7.5公斤的重量和蒙皮的利用,使之能够抵挡大部分武器的攻击,抵抗箭矢更是不在话下。但遇到蛮族人的大斧,长盾就有点扛不住了,而且它的制造颇为靡费,因此后期罗马长盾渐渐让更轻巧的圆盾所取代。

圆度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吸收了蛮族文化后产生的转变,这种盾牌普遍较轻薄,大小不一,型制变化很大,所以重量区别也很大。以防箭矢为主,可以一定程度抵挡砍击,多以木质和皮质制造,有些会镶嵌一些金属片提高防御力,重量在2-5公斤左右。实际上罗马的椭圆盾被轻量化后,依然作为骑兵装备传承了下来,而且对后世欧洲骑兵也造成了影响,形成了很特别的“水滴形盾”(也被称为塔盾、鸢型盾),然后又简化成了三角盾。

它们的作用除了提供对箭矢的攻击外,还负责提供骑兵对冲时一侧被攻击身体的防护强化。中国的盾牌大体与西方的没有什么差异,殷墟就曾经出土过“人殉”所使用的盾牌,采用了皮革和木头制造,配有青铜的零件,以提供对盾深的强化作用。与罗马同时代的汉朝,也出现过罗马那样能藏人的大盾,《后汉书》上写鞠义打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他命弩手藏在大盾之下,等到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很近的距离,突然冲出来,借着灰尘向前突击放箭,结果杀得公孙瓒大败亏输。

“…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剌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根据现代的出土文物,秦汉时代的盾被称为“双弧盾”,因为在造型上它们具备上下两个弧线,这种盾牌至少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它们的主要材料是皮革,间或镶嵌、点缀一些铜制、银质金属,通过漆面来涂装表面。

这些吨有“吴魁”(大盾)、“滇盾”(凸面盾)、“步盾”(步兵盾)、“孑盾”(战车盾)、“勾镶”(小格斗盾)等区分,对箭矢和穿刺的防御比铠甲是要好很多的。此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竹制的、金属面的、木质蒙皮的各种盾牌,品种相当多,重量也普遍在2-7公斤左右,据说宋代有20公斤的大盾,不过没有见到实物和具体出处。

到明清等时代,出现了“藤牌”这种特殊的盾牌,它不是金属的,也不是木头或皮革的,而是用藤条编制的,这种圆形的大盾能很好的保护人全身,而且相当轻便,按《广阳杂记》记叙:“……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按照记载,藤牌出自于福建江浙一带,为戚继光所发扬光大,戚继光的藤牌手是抗倭的主要兵种之一。

这类藤牌圆大3尺,重量不超过9斤,用山中老藤浸油编织,编缀了一点铁片和兽面,对刀砍箭射都有极好的防护能力。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清朝时期藤牌居然还被拿来防御火枪,康熙年间攻打雅克萨,朝廷寻找了一批熟悉藤牌训练的明朝旧人,建立了一支清朝的藤牌手,他们用大型藤牌掩护移动,身穿老虎服,用地堂刀法进击,很是取得了不少战果。

这十个赵云冷知识,99%的人不可能都知道!1、赵云是刘备直接从公孙瓒手里挖过来的?错,这个只存在三国演义中,正史上是这样的:赵云刚开始并不知道谁是明主,只能投向可以实施仁政的地方,于是就投了公孙瓒,那会刘备也在投奔公孙瓒,两人结识并互相欣赏。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武器  赞用  公孙  相配  武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