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兄弟叫顺溜》中一口湖北腔的三营长,到《战火兵魂》中的另类45旅警卫营排长于成山。军部直属部队计有辎重团、炮兵营、工兵营、通讯营和一个搜索营,第十军军部没有编设警卫营,搜索营也就成为了多功能的警卫部队,非万不得已不会拉上前线。当时炮兵营已被分配到各师助战,所以军部唯一的野战力量,只剩下几百号人的特务营,在日军骑兵的突袭下,特务营很快被打散。

1964年4月,西北核试验基地司令部指示警卫营四连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一支精悍的"打猎队",由副连长何仕武任队长,副排长王万喜任副队长,战士王俊杰、司喜忠、丁铁汉、潘友功为队员,王国珍是卫生员。

清朝的京畿卫戍部队承担怎样的职责?

说到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清代与其他朝代不同,作为少数民族创建的大一统王朝,清代的京畿卫戍体制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且在清代268年的历史中,不同历史阶段,京畿卫戍的体制也有变化。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京畿一词在清代是一个泛指称谓,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及其周边很大的一片范围。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京师(今北京二环里,传统意义上的四九城内即周边重要地区)、顺天府(今北京城二区外郊县及周边天津、保定、承德、廊坊部分地区)、甚至是直隶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河北省)。

因此京畿卫戍部队,是一个极大的概念,在此仅简单说一下京师周边的卫戍情况。清代特色:驻京八旗清代拥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军事体制即八旗系统。体现在京师卫戍上,就是八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驻京八旗。清代未来有效的控制全国,将本就数量不多的八旗分散到全国各地,但是为了保证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将大部的八旗留在北京周边,防卫京师。

驻扎外地的叫驻防八旗,在北京的被称为驻京八旗。驻京八旗驻防图:各旗官兵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衙门直辖,有战事则出征,战毕即撤归京师,为清代军事力量之根本。到清末有驻京八旗职官6680人,兵120309人。驻京八旗分部驻扎在北京内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二环里,成为清朝前期京师卫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被成为禁旅八旗、京旗。

直到今天,北京二环里还有很多地名与此相关。在军事体制上,又按照兵种独立编营,分为亲军、骁骑(马甲)、前锋、护军、步军(步甲)。其中,骁骑(马甲)营、护军营、步军(步甲)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此后,又在此基础上又从上列各营内选拔神机营(火枪),从前锋营内选拔出健锐营,从骁骑营汉军内选拔枪营、炮营、藤牌营,从满洲蒙古习火器兵中选火器营,又陆续增设虎枪营、善扑营,此皆为驻京八旗中的特殊兵种。

值得关注的是,神机营的只能与明代三大营的神机营相当类似,清初为火器营(海淀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后,才在崇文门煤渣胡同设置神机营。步军统领衙门与九门提督另外一支卫戍京师重要的武装力量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步军统领衙门,主官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司令兼任公安局长。九门提督伴随清代始终,其实只是一个简称,其全称一直是在变化的。

清代控制京畿地区后,京师防务与治安便由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其主官就是“步军统领”,负责管理在京的满、蒙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卫戍的官兵,同时节制京师南北巡捕二营,即绿营马步兵。步军营主要防守内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营主要防守外城(也称南城,现在北京两广路以南,南二环以北)及郊区的重要地方。顺治十六年(1659年),增设巡捕中营,仍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九门提督全称就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将巡捕三营(南、北、中)增为五营,均由步军统领衙门负责管理节制,九门提督称谓正式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值得注意的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提督在清代多为一省绿营最高军事长官,而步军统领是八旗官职:九门提督是清代为数不多既直接管理八旗兵丁,又直接管理驻地绿营的存在。

清末变化:巡警取代步军统领衙门到了清末,也就是名人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代的很多体制都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而灰飞烟灭。京师的旧有卫戍体制也在两次京城陷落过程中被打的粉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就在北京设置了类似于近代警察体制的安民公所,维持京畿秩序。1901年,大乱之后的清王朝也学着八国联军,设置了善后协巡营,后来又改名叫巡警总厅,实行军警分离。

 1/7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日俘  刀兵  警卫  活捉  八路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