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那么快就称帝?

曹丕敢称帝!不是因为他比曹操更有魄力,而是因为实机成熟了;此时称帝,利大于弊!!!当初的天子,作为促进曹氏发展的一枚棋子,作用确实非常大;一则可用天子之名,使各路诸侯任其指挥;二则可用天子之名,安抚天下民心;三则可用天子之名,招揽天下能人志士;此时的天子,对于曹魏来说,简直是个宝贝,促进其发展的一把利剑!!可后来呢?到了曹丕继位时,他手中的天子,作用显然越来越小了,不但没有作用,反而还变成了累赘;第一,曹氏常年征战,这些年所建立的威信,显然已经超越了天子;第二,天下诸侯,只有曹、孙、刘三家,天子的诏令,已经不管用了;第三,现在的曹魏,不再像当初那么缺乏人才,他们不需要利用天子之名,来招揽贤臣,况且曹氏威信已经足够,大多数人的投靠,都是直接奔着曹氏集团来的!!!与其顶个没用的天子在头上,还不如自己登基称帝!!!曹操也明显感觉到天子的作用越来越小,他为什么不敢称帝?其实!他有想过称帝,当初加九锡,封魏公,不正是一次试探吗?曹操封魏公,与天子享同等待遇,就是想试探一下,会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没有人反对的话,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再往前一步,把天子挤下去自己登基称帝;可是!让曹操想不到的是,不但有人反对,而且这个反对他的人,还是自己最信任的荀彧;试想连荀彧都站出来反对他了,那么!他还有什么理由登基帝位呢?像荀彧这样的老臣,反对他的肯定会有很多,贸然称帝的话!说不定会引起内乱,到时候没被孙、刘击败,反而败在了自己手中,辛辛苦苦打下的半壁江山,岂不是拱手送人了!!肯定是不划算啊!所以曹操没有称帝!!!到了曹丕称帝时,情势完全不一样了,此时!那些老臣们,死的死,退的退;朝堂上,已经没有了那些所谓的汉臣,基本上都是曹氏的心腹之人了!此时登基,不可能再有人反对,即便有一个两个心系汉室的,也都只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所以曹丕此时称帝,完全是“利大于弊”的表现,有一个天子在上,总要事事小心,瞻前顾后,哪比得上自己做皇帝!。

三国鼎立是在曹丕称帝后吗?

谢谢邀请!按理说,受“国”字的限制,三国正式鼎立是在曹丕称帝以后,实际上在曹丕称帝之前,三国鼎立的态势已经形成了。公元211年,曹操讨伐汉中,灭掉张鲁,北方都是曹操的地盘,没有人在北方和曹操抗衡了。公元214年,刘备夺取了益州的全部领土,西南就是刘备的地盘了。公元219年,刘备进攻汉中,赶走了曹操的军队,将原来张鲁所管辖的州县,全部夺了过来,自立汉中王,刘备的地盘由原来的荆州、益州,又增加了汉中,使刘备的西蜀,达到了全胜时期。

孙权占据江东。以长江天险,控制东南全部领土,那里孙权也没有对手了。这个时候,全国只剩魏、蜀、吴三方的势力了,三国鼎立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建国的趋势,已经呈现出来了。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按照曹操的遗言,由曹丕继承王位,华歆等一班大臣从汉献帝那里取来了世袭诏书,明正言顺地继承曹操的魏王位。没过多久,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自称皇帝,名义上是汉献帝禅位,实际上,汉献帝也是被逼迫而不得已,能保住性命就万幸了,就连自己的亲妹妹曹节也不愿意交出玉玺。

东汉灭亡,诸葛亮劝刘备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了,汉朝不存在了,大王要将汉王朝的统治延续下去,必须称帝,否则,汉王朝就没有了。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东吴孙权,夺取荆州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非常害怕,赶紧向曹丕称臣,以获取曹丕的支持。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后,孙权才感到安全。公元222年,孙权感到,刘备已死,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把矛头指向魏国,不在将矛盾指向东吴,长江天险可以抵挡魏国的进攻,这正是称帝的好时机,于是称帝,国号为吴。

曹丕称帝被承认,为什么刘备称帝不被承认?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问一句,被谁承认?历史上,曹丕、刘备,还有孙权,都被承认是皇帝,都承认了上千年了,怎么就不被承认了?题主可能指的是三国志中,刘备、孙权没有按帝王标准作一个本纪,而仅以“传”来标注吧。而曹丕则为本纪,连没有称帝的曹操都享受了本纪的待遇。史官,虽应秉笔直书,可还是得守守现实的规则。陈寿为西晋官员,而晋的皇位来自于魏的禅让,魏又来自于汉的禅让。

以天下一统,只有一个正统传承来看,只有承认魏之合法性,才能有晋的合法性,才有灭蜀、灭吴的正义性。如果陈寿不顾一切,只按所谓史官规则,性命都可能不保,更不要说让史籍流传了。这叫“小规则服从大规则”,正常的,司马迁的腐刑之辱,不也是为保命吗?一些喷子别张嘴就喷别人没原则,如果让喷子们遇见性命之忧,估计他们比谁跪得都快。

为什么说,刘备及刘禅的蜀汉政权和孙权及东吴后三世,都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认可,是因为他们有名有实,而且后来又出现过多次的分裂状态,地方割据政权很多,可最终都会归于一统,那么这些割据政权,依旧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据实而录就是了。别有用心者也别想在这里面钻什么空子。回到三国志,虽然陈寿在目录上只有“传”,可对刘备、孙权的传,仍用了用于帝王本纪的编年体,不是传记的记述方式,可见还是拿来当皇帝写的。

曹丕、孙权称帝后,都追封父亲为帝,为何刘备没有这样做?

曹丕之父曹操,在世时巳是汉之丞相,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威振天下。在世时虽未称帝,但把江山留给了曹丕,曹丕立国后追封其父为先帝,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孙权之父孙坚,原为长沙太守,曾奉矫诏出兵讨伐董卓。私藏玉玺说明他久有称帝之心,后虎距江东六郡,独霸一方。后英年早逝,虽未称帝,但为子孙挣得了基业。孙权立国后追封他为先帝,也在情理之中。

唯刘备,虽是汉中山靖王之后,还得往上攀七代才能证明他属于皇脉分支。何况到他祖上,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刘弘虽举过考廉,但乃一白丁。到了他手上,只落得织席贩履为生。后来他虽然也自称为帝,但其父无功无名,他靠什么去封,怎样去封?再者,他的蜀汉江山还是靠夺同宗兄弟的地盘得来的,若尊自己的先父为帝,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刘备乃世之枭雄,不会这么傻。

东汉末年曹操为啥让曹丕称帝而不是让更有才学的曹植当皇帝?

称帝需要的是决断杀伐且能治国理政之人,而非舞文弄墨八高八斗的骚客!所以,魏王斟酌考察再三,才立综合实力更强的文武全才曹丕为世子,为其最终逼汉献帝禅位奠定基础(试想,曹植如被立为世子,决不可能如曹丕般决绝)!而曹丕若辜负父王厚望,曹操岂非成了为东汉一生做嫁衣的打工仔!所以,曹操只能立曹丕为世子!至于曹植,吟风弄月玩儿去吧!。

曹丕在曹操去世后十个月就代汉建魏称帝,是曹操临死前交待的还是自已决定的,为什么?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虽然曹丕继任魏王后短短大半年就完成了逼汉献帝禅让称帝的操作,但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曹丕篡汉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汉朝从桓灵二帝开始,就已经通过卖官鬻爵、荒淫无道等把汉朝气数消耗殆尽。这里的气数其实就指的是民心。等到先后爆发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又把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对汉朝不多的忠诚消耗殆尽。

所以当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自己地盘上之后,就传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随着曹操一步一步平定北方,官也越做越大,到了丞相、魏王,取代汉献帝就差一步。可以说随着荀彧的死亡,曹操称帝的最大障碍只剩下自己。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纷纷攻击曹操,即将篡汉自立。我们不知道曹操当时是否犹豫,又思考了哪些问题,但最终曹操只是写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在这篇文章之中,曹操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大汉征西将军,为汉朝开疆辟土,现在虽然身份贵为魏王,但从未想过取代汉朝。

这篇文章堵住了天下悠悠众口,也堵住了曹操上升的最后一步。所以曹操才会暗示焦急的部下说:若天命在魏,我当成为周文王。曹操活的时候还能压制这些手底下想再进一步的从龙之臣。等曹操死后,曹丕成为魏氏集团的首领的时候,曹丕对于手下重要成员已经赏无可赏。于是在曹丕的主观意愿之下,也是在麾下众多大臣的集体推动之下,整个曹魏集团迅速的进入了代汉自立的流程之中。

于是,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有人制造祥瑞,有人去劝汉献帝,有人迅速设立祭坛,有人准备分封祭天材料。短短大半年的时间,这一系列东西迅速准备完毕,并在汉献帝的配合下完美上演了禅让的把戏。曹丕的这番动作迅速巩固了自己的位置,也赢得了曹魏集团中重臣的支持。所以说曹丕称帝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要有下面政治集团中大臣群体的支持。


文章TAG:曹丕如何称帝的  观音灵签曹丕称帝  曹丕  如何  称帝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