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对策,在炮兵定位雷达没有问世之前,炮兵与反炮兵作战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不断拉锯展开。火炮是炮兵的主要装备,炮兵是以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战斗兵种。在零下20度的森林中,苏军艰苦行军5天。

迫击炮在树林里能打吗?

迫击炮在树林里能打吗

兔哥回答;迫击炮是高抛物线弹道的武器,这是迫击炮的特有的弹道特征,迫击炮的弹道弯曲度是所有的火炮武器中最大的,因此,迫击炮能够攻击遮蔽物后面的目标,例如,山背后,建筑物后面等目标进行打击。迫击炮的发射方法也是最灵活的,受地形的限制小,只要有一小块能架炮的地方就能开炮。而实战中即便不使用低座,如果地面比较坚硬竖起炮管就能开炮,特别是一些小口径的迫击炮更是如此。

迫击炮在树林中能否使用取决于树木的茂密程度,虽然树林里不缺少迫击炮架炮的地方,但迫击炮的炮弹可是需要有射击出去的空间,否则一但碰到树枝就炸了。茂密的树林里迫击炮的射击肯定是要受到限制,不具备射击所需要的射场空间。而且,在树林里开炮也会限制迫击炮的观察。迫击炮的高曲线弹道虽然能够通过树林中的缝隙射出去,但没有人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遮挡住了炮弹的弹道,而且即便是有一定的空间,但受射场的限制,射程也不会太远,实战中没有人会抱着炮往树林子钻,进去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作战的机会。

迫击炮的最大射程是射角的45°,45°~85°是迫击炮的射角,45°射角时的射程是最远的,低于这个角度受支架的限制也不可能。高于这个角度距离会变近,而且角度越大射程越近。因此,树林中要射击就必须要保证有这个射场条件,如果能满足这样的射场空间就可以进行炮弹的发射。我们都知道迫击炮的最大射程并不大,根据口径不同射击的距离也不相同,通常是几公里的距离,树林里能否射击主要取决于射场是否够用。

其实迫击炮的阵地的设置都是需要低于地面,这是因为迫击炮的射程近,处于敌炮火等重武器的打击距离内,而且直瞄火炮就可以打击迫击炮的阵地,因此,迫击炮所面临的威胁很大。所以迫击炮的阵地设置必须隐蔽,通常都设置在山坡的侧面,或是有遮挡物的后面,如果是开阔地形就必须要采用挖阵地的方法,否则会非常危险。但树林里面并不是个好地方,除非有一块开阔地,或是受战场环境的需求不得已而为之。

即便是设置在树林里也不能就地架炮,也必须挖掩体,然后,把迫击炮放掩体里面去。这样才是真实战场环境下的迫击炮阵地设置。迫击炮的种类很多,大口径迫击炮的装弹通常是由后面装,中小口径的迫击炮由炮口装弹。由后部装弹的迫击炮通常都是轮式的,这种迫击炮显然不能往树林子里面放置。而自行迫击炮也不能开进树林,能进树林的也只要中小口径的便携式迫击炮了。

树林里不适应设置迫击炮阵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火灾的考虑,战场上想把在树林里的迫击炮消灭掉并不复杂,燃烧弹完全可以把你烧出来,这也是不适应迫击炮阵地设置在树林里的原因。战场环境下虽然是越隐蔽越安全但要看隐蔽的环境。迫击炮最好的位置就能是能够抵挡敌方炮打击的遮蔽物后面,而进量避免进入树林。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探讨,各抒己见!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二战苏军的炮火,威力如何

二战苏军的炮火,威力如何

二战美军用飞机进行地毯式轰炸,苏联空军实力不足,就用火炮梨地。大家都奉行火力至上理论,没有炮火支援就容易心里不安。例如: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集中火力对德军老巢发起最后攻击时,在炮火准备最密集时刻,创纪录的在两小时内打光2000火车皮炮弹,已经完全不能想象炮火下德军是如何坚持的。数量方面,1934年初,苏军装备各型火炮约17000门,到了1939年,数量上升至56000门。

直至1941年6月开战时,苏军装备超过59000门各型火炮,其中包括不少210毫米以上重型火炮。二战苏军一线野战炮兵师装备标准,76毫米野战炮60门,122毫米以上口径榴弹炮45门,152毫米加榴炮30门。具体到火炮,参考之前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邮政发行的一套火炮系列邮票。76毫米(ЗИС-3)加农炮,火炮口径:76.2毫米、炮弹初速:680米/秒、战斗全重:1200千克、最高射速:25发/分钟、最大射程:13.29千米。

122毫米、1938型(М-30)榴弹炮,火炮口径:122毫米、炮弹初速:515米/秒、战斗全重:2450千克、最高射速:5-6发/分钟、最大射程:11.8千米。1941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火炮口径:120毫米、炮弹初速:272米/秒、战斗全重:273千克、最高射速:15发/分钟、射程:6000米。

最猛的是下面两型,最具代表性,完全以火力说话。1931型203毫米Б-4榴弹炮,火炮口径:203毫米、炮弹初速:575米/秒、战斗全重:17.7吨、射速:1发/分钟、射程:18千米。对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士兵将该炮称之为“斯大林之锤”,可见该炮火力之猛。“БМ-13”喀秋莎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轨道,每条上下各悬挂1枚火箭弹。

轨道数量:16个、火箭弹口径:132毫米、一次齐射时间:7-10秒钟、不装炮弹全重:7.2吨、装填好炮弹全重:7.88吨、射程:8470米。整个装填并齐射只需5-10分钟,炮架还可以180度旋转,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威力巨大,被德军称之为“斯大林式管风琴”。题目中提到的苏军火炮威力如何,直接参考上面数据,反正德军被打的不要不要的。

岸防炮兵在现代战争中还有作用吗?

迫击炮在树林里能打吗

中国最先进的PLZ-05自行履带岸炮/SH-11轮式岸炮、鹰击-62导弹优先装备的就是海岸炮兵——可想而知它们的作用!2017年军改后,中国海防部队隶属陆军管辖:岸防炮兵是保卫海岸线和近海海域的重要火力力量,它配备先进的岸舰导弹/岸炮指/控系统、海岸雷达站网络、联通卫星/战场支援部队网络等对中国海岸线进行监控/保护!早期的中国海岸炮兵以固定式76式130mm岸炮/老式铁道炮、第二代岸舰导弹、海岸观通站为主力:它们直接防御距离只有20-80公里、反应速度慢、精确打击能力弱、人员众多却效率不高、容易受到敌电子战压制/窃听、多用途功能不多、与海军舰艇部队联动能力差……不过,随着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开启,中国岸炮部队也展开新军事技术革命和战术的革新,装备革新也同步进行;中国入役少量的155mm牵引自走炮用于试验目的;一、体系跃升中国岸炮主力已经由130mm系统向155毫米自行火炮系统转化:155mm系统能快速发现目标并能以迅猛、突然、精确火力对敌进行压制,其主要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是:—压制和歼灭通过防御海域的敌方舰艇——主要打击企图攻击中国沿海城市的敌对势力!—压制和歼灭接近和冲击我方滩头阵地的敌方登陆、上陆工具——巩固/保卫我军已经收复的岛屿;—压制和歼灭敌方火力支援舰艇——消灭敌对势力的登陆企图!—封锁海上航道——对于敌对势力企图侵略的中国岛屿起掩护作用;—支援相邻岛屿(海岸)战斗,掩护我海上运输和海军舰艇行动;—压制和歼灭沿海地区、岛屿和内陆地区地面上固定或活动目标——对于解放被分裂分子占领的外岛解放战役极为有利!155mm自行岸炮系统的列装说明中国岸炮部队已经从单纯的海岸防御装转向全维度机动进攻/防御——适应21世纪复杂/动荡的国际政治局势、地区局势的变化;中国AH-1自行155mm岸炮系统在阿尔及利亚得到充分利用:阿军利用它们建立起高效、精准的近岸防御系统;中国岸炮部队从中获益匪浅;而中国岸防155武器系统以营级岸防系统为单位:下辖3~4个岸防155毫米火炮连,配备完整的目标(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技术保障、模拟训练系统。

该系统主要配属于海防师属炮兵营分队或担负对海上作战任务的野战海防炮兵营(连)分队,可对指定海域、临时海域或陆上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实施有效的火力打击;岸防侦察系统该武器系统配有岸防侦察雷达一部,便携式观察所四部:侦察敌海上运动目标(运输舰、火力支援舰、登陆工具等)以及海上固定目标;测定己方弹着点水柱,为己方火炮进行校射;战备值班警戒;测定直升机、飞机着陆点坐标;侦察、监视敌舰航道,供炮兵封锁航道使用。

其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140公里,最大校射距离不小于50公里;便携式观察所作为重要的对海侦察、监视辅助设备,可设在沿海、岛屿或不具备架设岸防雷达站的地形上,测定30公里内近海敌方目标及我方炸点,并通过有线/无线设备上报信息,完成对海上(或地面)目标的侦察任务,同时可以制定火力请求报告,及时打击重点目标,便携式观察所具有昼/夜间全天候观察能力;该武器系统营建制标配岸防155毫米加榴炮18门,以及相应的155毫米系列弹药:发射底排火箭增程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火炮射界范围宽,火力覆盖面大;针对岸防系统重点打击、拦阻舰船等目标的战术要求,我国科研人员专门研制新型155毫米穿甲爆破弹,同时为155毫米自走加榴炮增加了直瞄和半直瞄射击功能,提高了对舰船的毁伤效能;配有电子维修车一辆,机械维修车两辆,氮气制备加注车一辆;模拟训练分系统用于室内训练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岸防雷达、便携式观察所、营指挥车、连指挥车、加榴炮等模拟训练器组成;指挥控制系统:营配置下有营指挥车一辆,连指挥车三辆,气象雷达一部;155mm岸炮系统如果配备精确制导跑弹,射程可以延伸到100公里、打击精度误差不超过15米——与76式130mm岸炮系统最大射程23公里相比,体现巨大的威力!同时,中国海岸炮兵部队装备第二代新型岸舰系统鹰击-62:它的指/控系统链接三军数据链、预警系统;可以即时与各类预警网络、岸炮系统交换战场态势情报和数据——作战效率、拒止距离得到极大提高:近岸防御距离从8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以上,近岸防御彻底转变为近海防御;二、体系改革的作用中国岸炮部队全面换装以后,发挥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节约人力成本:大批老旧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用人员消减,投入的军费大幅减少,有利于采购、培训新武器系统和人员,有效提高新岸防系统作战效率;淘汰老旧岸防系统有利于适应了中国岸防部队接轨21世纪的海防环境:以往数量庞大的近岸巡逻艇队占用大量资源却无法形成与海防部队的无隙对接!而新装备投入使用以后,巡航时间短、反舰火力弱、反潜能力差的巡逻艇可以全部退役,取而代的是056级护卫舰,它们可以与现代化的岸防系统、水下声呐阵列链接,填补了近岸—近海的空白,由此,中国远洋舰队专心打破岛链封锁——极大节约了反潜资源;岸防系统的升级也是国土防空纵深的升级:面对远程、精确打击的“舰—地”武器系列,陆地防御纵深让沿海城市深受其害!可是,新岸防体系将海上防御纵深延伸到100-400公里以外,这样,舒缓了大部分“舰—地”武器打击密度、强度——节约了防空网络资源、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和增强防御厚度;新型鹰击-12B远程超音速岸舰导弹即将加入中国岸防部队:“雷达 红外 卫星制导”制导,巡航速度2马赫、末端突防速度4马赫、射程1000公里、命中精度7米、独立发射——简直为美日联合舰队量身打造的“保镖”:美日联合舰队只要进入射程,中国国土预警防御系统全程监控,“鹰击-12B”随时奉陪、随机发射!因此,随着第三代岸舰导弹、第三代预警机/卫星/反潜机/水声阵列、国土防空/对海雷达、远洋电子侦察舰、核潜艇、航母编队等国土防御体系的完善,中国强大的岸防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步兵炮在现代战争中还有用武之地吗?

二战苏军的炮火,威力如何

在火炮大家族中,有一个小兄弟叫步兵炮。一二战时期,随着炮兵的快速发展,大口径火炮离前线越来越远,步兵冲锋时身边缺乏能及时响应打击碉堡、工事和装甲目标的重火力,小兄弟步兵炮便挺身而出,成为广受欢迎的武器。广义上的步兵炮泛指配属步兵的重火力武器。而狭义的步兵炮就是像德国75毫米le.IG18系列步兵炮和旧日本陆军的92式步兵炮这样的轻型榴弹炮。

75毫米le.IG18步兵炮是德国国防军的标准装备,二战中有3000门 le.IG18步兵炮在德军中服役,一直到战争结束。而在亚洲战场上,92式步兵炮↑则是战场上的明星。它轻便灵活,火力凶猛,号称“一寸短,一寸险”, 综合性能非常优秀。每个日军大队中装备2门,也称“大队炮”。92式步兵炮重212公斤,一匹骡马就能拉走,也可拆卸后人力背负。

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步兵能到的地方它就能到,结构简单,使用维护也很方便,是一种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但当年的小甜甜,放到今天就成了“牛夫人”。如今的单兵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迫击炮、自动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不但重量轻,尺寸小,威力也更强悍。老旧的步兵炮不但机动能力比不上,引以为傲的曲、平两用火力也不复当年之勇。

曲射不如迫击炮灵活;平射不如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单兵反坦克导弹强悍;火力持续性更不如自动榴弹发射器、107火箭炮凶猛。▲自动榴弹发射器RPG火箭筒不占编制,携带方便,数量充足;无后坐力炮火力强,口径多在70毫米以上;82毫米迫击炮重量只有92步兵炮的几分之一,威力却大了许多,单手操炮都能打;120毫米火箭筒配合特种弹药,拔点攻坚那是相当好用;更别提自动榴弹发射器和107毫米火箭炮的火力覆盖了。

啥都比不过后辈,步兵炮就变成了鸡肋。▲107毫米火箭炮不过,步兵炮并没有消失,现在仍有少量存在。比如瑞典厄利空公司的“白鼬”25毫米步兵机关炮↓,采用了很多先进概念,主要打击轻型装甲车和武装直升机。尽管厄利空公司吹得天花乱坠,但此炮的销量仍十分惨淡。原因还是太重了,240公斤的体重使其机动性远远达不到现代战争快速高效的要求,也难怪各国军队不感冒。

俄罗斯也有KB-P30式30毫米步兵机关炮↓,据说是当年为车臣战争研制的。纯粹的步兵炮在二战后迅速落寞,但步兵终归是需要伴随火力支援的。所以广义上的步兵炮并未远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存在。随着两条腿机动的步兵登上战车成为机械化步兵,步兵炮也悄悄爬上车头,变成战车炮。▲82毫米车载速射迫击炮步兵战车、自行迫榴炮、轮式突击炮上的各种口径的战车炮都是好手,既能快速压制,又有强大火力,打碉堡推工事,偶尔还能客串一下反反装甲。

比如国产ZBD-04A步兵战车上就有100毫米火炮和30毫米机关炮两种火力,能对付各种软硬目标。有这样一个强悍的伙伴在身边,步兵冲锋心里踏实多了。所以,步兵炮虽被淘汰,但后继有人。在机械化信息化时代,继续以战车炮的形式,发挥重要作用。或许未来名称还会改变,但伴随步兵前进的火力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强大。

战争中的炮火准备一般是多长时间?打多少炮弹?

火炮是炮兵的主要装备,炮兵是以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战斗兵种。而战争中的炮火准备是炮兵主要的作战手段。在过去,炮兵是陆军的主要火力输出手段,而现在炮兵和其他火力输出手段会共同使用,制定统一的火力计划。火力准备的时间没有一定规定,这个要看火力打击范围内敌方目标的数量,以及被火力摧毁的目标数量,还有就是要看本方火炮数量以及弹药的数量,综合这些情况通盘考虑,不同的时候,炮火准备的不一样。

比如苏军在莫斯科会战后的反攻过程中,由于弹药奇缺,这个时候苏军的炮火准备基本等于零,每门炮每个昼夜只有1-2发炮弹,这样的炮火准备基本上等于零。而到了后来柏林战役,苏军的火炮准备第一天就干出去123万发炮弹。那种炮火密度是非常惊人的。一战中被炸成月球表面一样的双方阵地。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在向凡尔登发动进攻前,炮火准备长达8.5个小时,发射炮弹200万发,在随后的战斗中,德军还是保持了每小时10万发炮弹的射速。

而在同时发动的索姆河战役中,协约国的炮火准备长达一周,发射炮弹也有150万发。一战时期,炮火准备时间都很长。而且当时火炮的口径更大。长时间的炮击,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一方面长时间的炮击等于提醒,防守的一方我们要开始进攻了,而且就要在这里开始进攻了,还有一方面就是长时间的炮击会极大的改变进攻地域的地形,这一点在一战中特别明显,长时间的炮击把双方的中间地带变成了月球表面,在这种地形上,步兵运动十分困难,当时的坦克之所以做成菱形,很大原因就是要克服犹豫,炮击完成的大量巨大的弹坑。

在太平洋战争中,海军的火炮是更常见的炮火准备武器,尤其是美国海军经常用战列舰用直瞄火力消灭日本的碉堡。火箭炮适用于攻击面积目标,可以很快轰平很大一片地方,不过对于坚固目标的能力一般。到了二战以后,相对来说炮火准备时间已经缩短,基本上炮火准备时间都是缩短到了两个小时以内,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概况,一般来说苏军炮火准备一般是1个小时,美军也是差不多。

而到了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火力打击的主角变成了空军,持续42天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38天的空袭实际上都是在为地面作战进行火力准备。不过在最后多国部队发动最后进攻之前,美军还是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比如美军第1机步师在发动进攻之前,首先进行了6天的火力预准备,发射大口径炮弹14000发,火箭弹4900发,到了发动地面进攻的时候,还是进行了30分钟的炮火直接准备。

打仗的时候,炮兵都在后方阵地,敌方如何反击?

有网友问:打仗的时候,炮兵都在后方阵地,敌方如何反击?这个时候就要进行炮战了。我们以长城抗战的一次战斗为例子,我国第25师和第2师各自有1个山炮营,还有4个野炮团支援,日军为36门野战炮和12门榴弹炮。我方炮兵对日军有数量优势,但是,我军炮火却被日军压制住了。日军参战的第8野战重炮兵联队有一个测量大队,这个部队到了战场专门将作战区域绘制成为精密的方格坐标。

观测兵进入附近的各个山头,使用炮队镜和方向盘对整个战场进行多角度测绘。如何打击隔着1座山的对方炮兵阵地呢?首先测绘出自己阵地的精确基线位置,然后,观测员就进入可以看到对方阵地的一处山头,使用方向盘瞄准对方位置,计算分化值,然后通过电话通知自己的炮兵。再计算战场上的风向,风速和气压,温度等等,配合空中侦察,日军炮兵就可以利用策角板直接计算出精确的射击诸元,炮兵直接报仰角和高低角,就可以进行出乎意料的齐射。

这样,才能发挥出远程大炮的射程威力。日军可以不通过试射,就以观测计算和听音机音测我军阵地,直接在图上就可以计算出精确的射击诸元。直接排炮袭击我方炮兵阵地。而在1933年,我国炮兵连长拿着一个望远镜就指挥战斗了。根本没有又经验专门编制的测绘部队和先进光学器材,通信器材。结果4个炮兵团打不过日军1个炮兵联队。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在连续剧历史的天空当中,有过这样一个情节: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某师师长姜必达(姜大牙)率领本部官兵入朝作战,原国民党军校科班出身、解放战争中加入我军的陈墨涵担任该师参谋长。一天晚上,该师官兵利用夜色秘密行军,由于在朝鲜战场上夜战是我军最经典的特色,也让美军惊恐万分,因此在夜间经常对可疑地点展开火力袭击。

这一天晚上,姜必达和手下官兵利用夜色在山路上秘密行进,前进途中,志愿军突然遭到连续20多发大口径榴弹炮的袭击,由于这股炮击并没有停顿,而是20多发炮弹几乎在同一时间砸了下来,因此姜必达判断,袭击他们的是美军一个标准榴弹炮营。因为美军一个炮兵营的火炮数量大概也在20门左右。而参谋长陈墨涵根据看到敌方炮弹出膛的火光再到炮弹爆炸,中间相隔了大概20秒,再根据美式榴弹炮每秒650米左右的速度,判断这个炮兵营距离志愿军大概13公里左右,进而该步兵师根据两位师级领导的预测,迅速做好了安全防卫工作。

可以说在炮兵定位雷达问世之前,老兵的经验判断是侦测敌军炮兵方位的主要方法之一!当然,光靠着人体器官的功能肯定不行,必须还要借用更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近代战争中,寻找敌军炮兵阵地的设备有很多,而其中几个常用的主要设备,就是侦测气球、声测设备和飞机侦查等。所谓侦测气球,在20世纪之前就已经出现,多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侦测气球更成为了主要参战国家的在战场上的重要观测设备。

它通常由热气球或者飞艇类气球组成,地面部队利用钢索控制气球起降,观测员在几千米的高空中,利用更大的视野范围追踪敌军炮兵阵地。由于地球是圆的,地面也成曲面化状态,单纯的在地面观测,视线会受到很大范围的限制,而观测员升入到高空上,方圆几十公里都处于他的视野之下,除非有特殊的障碍物阻挡,否则敌军的炮兵阵地难以隐形。

而声测设备,则是一种特殊的顺风耳,侦查小组通过设备对准不同的方向,侦听所对方向可能传来的炮声,一旦在某个方向听到了炮弹出膛的响声,便立刻以此方向为基准点,开始进行左右角度的移动。通过不同方向角度炮声的分贝程度,来推算出敌军炮兵阵地的精确方向。一旦确定了大概方向,在如同文章开头那样,根据开炮时可能发出的光速和声速,以及炮弹落地爆炸的时间差,来计算敌军炮兵阵地距离己方阵地的距离。

当然,这样的操作较为复杂,也需要一定水平的经验和数学知识。飞机侦察,这就更不用多说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侦察几乎成为了对地面所有军事目标进行侦察的最有力武器,越是掌握制空权的国家,越在这样的侦察对抗中占据上风,毕竟整个天空都是他们的!飞机利用自己的高速度和高空视野,在短时间内横扫整个战场,任何大面积的阵地都难以躲过飞机侦察的眼睛。

更重要的是,随着飞机的发展,加装了机枪和炸弹的飞机更可以在发现敌军炮兵阵地的同时,对敌军炮兵阵地展开火力压制。而缺乏防空能力的炮兵阵地在敌军的空中打击面前,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的!例如,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参与反击的我军动用了陆军最大的杀器——德国32倍150毫米榴弹炮,由九门150毫米榴弹炮组成的炮兵营,秘密进入战场,设定方位后立刻向日军阵地开火射击,巨大的杀伤力炸的日军人仰马翻。

甚至日军参加此役被摧毁的30多辆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毁在这款榴弹炮的射击之下。但受困于空中的劣势,我军的炮兵阵地只能进行不断更换,炮兵部队进行短暂的射击后迅速转移,在寻找新的阵地重新进行炮击准备。正是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转移之下,日军动用大量飞机进行多日的侦察搜索,也未能有效发现我军炮兵阵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对策,在炮兵定位雷达没有问世之前,炮兵与反炮兵作战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不断拉锯展开。

二战时,在冬季战争中,为什么苏联红军会损失巨大?

苏芬战争中的香肠大战:饥饿的苏军嚼着香肠被偷袭捅死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六十四期】(历史系列第184讲)  78年前的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中,苏军惨胜。战后,一位苏联红军将领悲痛地说:“我们得到的芬兰土地,刚够埋葬我们战友的尸体。

”战争中,有一个著名的香肠大战。听萨沙说一说吧。    苏芬战争的惨败并不是偶然,就军事上来说是必然。  苏芬战争,苏军一共发动了2次总攻。  第一次总攻的苏军除了飞机和坦克较多以外,其他各方面均不是芬兰人的对手。  芬兰是人口仅有300多的小国,军队才3.5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就高达500万,在苏联军方高层看来此战必胜。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芬兰不会激烈抵抗,甚至可能不战而投降。  在苏军对于第一次进攻的草草规划中,步兵师每天行军竟然高达20公里。  要知道,在芬兰的冬季,道路情况不佳。即便没有敌人的阻击,苏军一天最多也只能走20公里。  换句话说,苏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把芬兰士兵当做障碍。    这种思想下,苏军仅仅出动了列宁格勒军区的30万大军,胡乱准备后就发动进攻。

  这边,芬兰人以逸待劳,固守修建长达10年的曼纳海姆防线,发誓要守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同时,芬兰人将正规军扩大到12万人,还组建了30万预备部队。  正常来说,进攻一方必须保证兵力和火力的绝对优势,现在苏军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自然很难打了。  由于轻敌,苏军对芬兰人的防线、地理环境、天气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进入芬兰以后,除了被芬兰人打的落花流水以外,苏军连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  在芬兰的野外,尤其是无所不在的森林中,气温经常降低到零下35到40度。苏军不要说防寒,连携带的温度计都无法使用。    很多部队的主力都是相对温暖地区的南方人,出生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积雪近1米的可怕环境。

  苏军很多部队还没有和敌人交战,就有六七成士兵冻伤,失去了手指甚至手掌。  更惨的是,苏军的伙食供应也极差,这导致了这场香肠大战的惨败。  12月5日,苏军步兵第718团2个精锐营,奉命急行军,攻打托尔瓦耶儿维村,这是芬兰人的一个据点。  在零下20度的森林中,苏军艰苦行军5天。他们背着沉重的武器弹药,踩着深达半米的积雪,耗费了巨大的体力。

因苏军没有高寒地区的野战口粮,所有官兵都只能咬几口冷冰的黑面包,终于在12月10日赶到村外。  一些士兵回忆:面包只要暴露在衣服外10分钟,就会冻得硬邦邦的,根本咬不动。这几天,我们没有吃过一口热饭。  苏军携带面包带的不够多,只够吃3天。  9日和10日,官兵基本没有吃东西,人人都是饿着肚子的。  苏军2个营在12月10日下午赶到村外,随后发动进攻。

  这里驻扎的是芬兰人的补给纵队和炮兵,戒备不足。遭到苏军袭击以后,他们仓促丢下部分辎重后撤。  这是苏军少有的进攻胜利,苏军指挥官非常高兴,命令部队立即追击。  没想到,几根香肠就把苏军官兵搞定了。  苏军官兵人人精疲力尽,饥肠辘辘,战斗力降到0点。  正巧,此时他们发现了芬兰人丢下了的几个野战厨房。

    这种厨房和德军的很相似,是一个装在马车上的大型灶具。这种厨房有很大的锅,一次可以煮出近200升的土豆屯牛肉和100升热饮(多是咖啡),可以供给1个连的士兵食用。  此次缴获的几个野战厨房,锅里装满了热腾腾的芬兰香肠。苏军士兵掀开锅盖,顿时香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饥饿的苏军官兵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自发停止追击,纷纷赶来抢香肠。

  苏军军官无奈,也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就地防御。  于是,2个营的官兵纷纷争抢热食和饮料。  冲在前面的士兵不但将嘴里塞满了,还将香肠拼命往口袋里面塞。美味的香肠,怎么也比黑面包好上十倍。  就在苏军大嚼大吃的时候,附近的芬兰第16步兵团迅速稳住阵脚,调动部队发动反击。  在苏军吃饭期间,芬兰团长帕里亚少校率兵冲破防御,杀入阵地中心。

  双方发生混战,互相开枪射击投弹,还用刺刀、匕首甚至工兵铲互相肉搏。    因吃饭导致防御混乱,苏军站不住脚,最终被击溃,狼狈逃走。  第二天,芬兰人发现阵地上有超过100具苏军的士兵。  经过简单的检查,芬兰人惊讶的发现:很多苏军口袋里面塞满了芬兰香肠。  芬兰记者将这一幕拍照留存下来,以讽刺苏军后勤补给的低劣。

当今高科技战场环境中,炮兵如何在反炮兵雷达面前生存?

在一战时期,炮兵部队一般是不需要进行阵地移动的。到了二战时期,由于受到了来自于空中的威胁,所以炮兵的阵地要进行移动,但也不是太频繁。这是因为那时的技术手段落后,对方很难通过炮弹的弹道分辨出己方的炮位阵地。但火箭炮就不是这样了,它一旦发射就很容易通过火箭炮弹后面那长长的尾焰知道火箭炮的阵地所在位置,所以火箭炮标准的是打了就跑,如果不及时转移炮位阵地的话,就很容易招致敌人炮火的报复。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从一开始就把它安装在卡车上便于移动。我国在早期也是通过派出侦察小分队来确定敌人的炮兵阵地,这一点在老电影《侦察兵》和《渡江侦察记》中就有很好地说明。在对越发起自卫反击战之后不久,某国援助了我们炮兵侦察的雷达技术,也就是自此以后只要敌人的炮兵阵地向我方开跑,我们就可以通过雷达技侦手段准确的测定出敌人的炮位阵地。

大家应该看过对越作战电影《闪电行动》,在电影的一开始,当敌人的炮兵开跑后,我军阵地出现了搜索雷达和各个观察哨。这个就是说的反炮兵搜索雷达。斯大林曾经说过,炮兵师战争之神。即便是到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水平的今天,还依然需要炮兵的火力支援。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照美国的技术手段天上有飞机和导弹、地上有MIA坦克,但它依然会有炮兵参战。

从而说明就算是到了现在,炮兵仍然还有实用价值。如果是一个超级军事大国去对阵一个小国和弱国的话,炮兵阵地是不需要提心吊胆的进行移动的。那么如果是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强大火力和技术侦察手段的军事大国,炮兵应该怎样去面对?众所周知,现在的军事大国的火炮大多是自行式火炮,也就是把它安装在履带式车辆的底盘上。既有203毫米口径的,也有155口径的加榴炮,甚至再往下还有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而自行式迫击炮也有。

这些火炮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打了就跑,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完成了弹药基数发射之后,就转移阵地。转移阵地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敌人的反炮兵雷达的侦测技术。虽然说反炮兵的雷达技术能够侦查到对方的炮位阵地,但这中间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从对方的炮兵开炮时观察,一直到最后确定了对方的炮位阵地,然后再报告指挥部,等指挥部把观测站发现的对方阵位数据通知打击火力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而这个时间对方的炮位阵地应该是已经转移,因为是自行式的火炮,转移是很方便的和快捷的。也正因为如此的迅速和快捷,所以就算反炮兵雷达技术再先进,但在时间和反应上它跟不上。除了把火炮安装在履带底盘上之外,炮兵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瞒过现代高科技术的技侦手段。一是为炮位阵地覆盖伪装网,二是通过现代先进的伪装技术搞一个假的炮兵阵地。

二战中苏军“喀秋莎”火箭炮部队是如何在战场上作战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实战中,火炮即真理,长久以来,大炮在战场上可是有着杀神的称谓,尤其是苏联人造的大炮,苏联造武器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傻大黑粗,其中就以“喀秋莎”火箭炮最为突出,能迅速的将大量炮弹倾斜到敌方阵地。几十辆“喀秋莎”火箭炮齐射的场面简直是地动山摇,能给敌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震撼。俄罗斯每年都会在11月19日举行炮兵火箭兵纪念活动,缘由可追溯苏联时期的1942年,苏联人用大炮打出了人间真无敌的一战,足以载进史册。

当时,苏联用一次炮击拉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高潮。苏联人用炮兵为胜利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当年11月,苏联人开始对斯大林格勒北部地区罗马尼亚阵地发起攻势,战斗开始前,他们就无比确定大炮是影响此战胜负的重要因素,做出了充足的准备,调动了1.5万门以上的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相比较敌人的1万门大炮已经有了绝对的火力压制。

可苏联人依然不满意,他们想做到火力强度是敌人的3倍。为此,又调来了另外1.5万门火炮作为补充,主要是一些迫击炮和BM-13火箭炮。如此庞大数量的炮火准备,让苏军第一次感受到了炮弹不够用,整个反攻行动中,苏军共集合了1520万发炮弹,装满了8000个车厢,这在以往的所有战役中都绝无仅有。苏联炮兵真正开始攻击时,那场面真是恢弘万钧,一枚枚炮弹携雷霆之势,仿佛雨点般密集的落到了敌方阵地,只是第一轮打击就发射出了5000发炮弹,第二轮更是有上万发一起倾斜而出。


文章TAG:森林大火如此嚣张  炮兵在森林怎么作战  森林  森林大火  大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