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火星载人飞行任务以及太空旅游寄予厚望,美国宇航局(NASA)及其他地区的科学家已开始着手研究太空环境如何影响人体等相关项目。云天明的大脑被送入太空,表示阶梯计划第一阶段成功了。而这项研究也可以让那些没有进入过太空的人受益。

宇宙中会凭空冒出大脑吗?

宇宙中会凭空冒出大脑吗

宇宙其他地方我不知道,地球上不会。大脑是逐渐进化出来的。有人专门研究了生物大脑的进化历程(参见《决策与信息》2012年6期)。最早8.5亿年前,一些多细胞生物已经能够通过细胞之间的化学递质的传递来调解自己的行为——这种活动可以看作是大脑的雏形。然后6亿年前无脊椎动物进化出了专门的神经细胞用来传递电信号——这就是最原始的大脑。

之后大概是在两亿年前,一部分水生生物开始转移到陆地上生活,并且进化成了最早的哺乳动物,这些动物的脑容量更大,同时大脑皮层开始出现,动物的行为变得复杂。6500万年前,生物大脑的前额叶区域变大,这部分区域的增加导致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提高,使得生物的群居以及个体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大约在250万年前-200万年前,由于食物来源的丰富和基因上的突变,一部分非洲猿类的大脑容量迅速提高,并且因为智力的提高让这些猿类更加容易获取食物、更好地供给大脑的营养,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得这些猿类的智力水平飞速发展,并且形成了比较复杂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比如说著名的FOXP2基因,这组基因的出现,让人类可以处理比较复杂的动作和记忆。20万年前,终于智人从其他的人属生物中脱颖而出,由于进化出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淘汰了诸如尼安德特人这种身体强壮、但是头脑相对简单的人属生物,最终诞生出了现代人类的雏形。所以说,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进化史,而不是突然世界上出现一个叫做大脑的东西。

人的大脑、乃至于人体本身,根本就不是什么精美绝伦的作品。有的人喜欢装神弄鬼,说人是上帝设计出来的,因为人体精美绝伦、大自然根本就不会自己平白无故诞生出来这些东西。↑眼睛的盲点就是进化上的缺陷↑但是实际上,人体本身就是一件半成品,你的膝盖、阑尾、腰椎、颈椎、眼球……甚至于大脑,里面充满了漏洞。比如说你的膝盖根本就不适合直立行走,所以膝盖磨损几乎困扰了绝大部分中老年人;比如说阑尾这个无用的器官在你的身体里根本起不到半点儿作用,隔三差五还可能发点儿炎症让你痛不欲生;比如说你的腰椎、颈椎在长期的直立状态下受力环境很差,很容易发生损伤;比如说你的眼球会因为视觉细胞还有传导神经排列位置的缺陷,让你的视觉区域有盲点……而你的大脑,缺陷就更多了,比如说你的前额叶区域经常会出现短暂的失序,让你陷入愤怒、不理智、狂躁的状态中……这些都是进化遗留下来的缺陷。

为什么晚上睡觉老是做梦?很烦恼?

宇宙中会凭空冒出大脑吗

中医认为,多梦也属于失眠的一种,涉及的脏腑比较多,与心、肝、脾、肾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现代生活节奏快,来自工作、学习的压力都很大,很容易肝郁气结、肝火旺盛,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肝郁血虚;越是高学历或者高精尖工作的人,越容易出现失眠这种情况,因为用脑过度,想的多,思虑太过,导致心脾两虚;也有人把饭吃反了,白天因为忙,不怎么吃饭,晚上吃的多,甚至还吃夜宵,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积热,也会很影响睡眠质量;还有一些人,贪凉已经成为习惯,爱吃冷饮、夏天吹冷气、还要开到最低,上半身穿的厚,下半身却穿的很少,这样的生活习惯很容易伤体内阳气,最后导致肾虚。

人类的脑子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

宇宙中会凭空冒出大脑吗

谢谢邀请:人类是有思想、有欲望、有追求的情感动物。对生命有要求,对生活有追求,一生都在为理想的生活努力、奋斗和拼搏。面对五颜六色的世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中,在迷茫和恐慌中寻找发展的方向。为了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让世界万物得到相互协调的生存和发展,彼此享有和谐的生存空间。

执行太空任务后宇航员大脑会发生哪些变化?

随着人们对火星载人飞行任务以及太空旅游寄予厚望,美国宇航局(NASA)及其他地区的科学家已开始着手研究太空环境如何影响人体等相关项目。来自佛罗里达大学(UF)的一项新研究试图提供答案,揭示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前和之后的大脑中的一些发人深省的变化。这项研究是由佛罗里达大学应用生理学和运动学系的科学家们进行,他们与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合作,分析15名不同的NASA宇航员在升空前和执行任务后的脑部扫描。

这些评估揭示了大脑与运动和感觉信息相关的区域中白质的变化。科学家表示,这些被描述为恶化,它们与人体衰老时自然发生的情况相似,尽管它们的发生速度非常快。但也许从这项研究中得出的最有趣的一点是太空飞行后在大脑底部聚集的“液体池”(脑脊髓液)的证据。下面聚集的“液体池”意味着宇航员在微重力任务后其基本上大脑整个向上位移。

“我们知道在太空中流体向头部移动,”佛罗里达大学健康与人类表现学院教授Rachael Seidler表示。“当你看到宇航员的照片和视频时,他们的脸往往看起来非常浮肿,因为重力不会将液体吸入体内。”出于同样的原因,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效应,即缺乏引力导致额外的液体聚集在头骨中,可能是所谓的太空飞行相关神经 - 眼部综合征(Spaceflight Associated Neuro-Ocular Syndrome)的驱动因素。

这是指返回地球后长时间航天飞行对人体造成的生理影响,可能会影响视神经,导致视觉变化和眼球后部明显变平。“它可能是较慢的液体更新,它可能是视神经的压力,或者大脑有点拉扯视神经,因为它向上位移,”Seidler表示。有希望的是,科学家们认为,在返回地球上仅仅几周之后,白质的恶化就能够开始逆转。该团队希望在太空飞行六个月后进行后续研究,以调查长期影响。

梦是怎么来的的呢?是不是跟平行宇宙有关系?

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由于认真度不够,还被人踩了二下。经过思考,我想重新写一篇关于梦的思考。自从“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导致多元宇宙理论产生以来。对平行宇宙、多元宇宙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在量子力学中,因为每次量子力学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每一个结果就对应着一个宇宙,因此,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验都会发生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宇宙是叠加的。

人类的大脑是储存了不同时间段的体验、故事、经历,包括喜、怒、哀、乐、恐、忧、思。它们都是处于不同的宇宙中。每个人的实体都存在于的三维空间中,在合适的时间段,都可以与另一个宇宙进行信息交流。他在闭门思考时,他是在与另一个宇宙进行交流,灵感就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宇宙。因为,在另一个宇宙中,还有一个与你相同的“你”。

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思考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完全是"想"出来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是“想”出来的。许多科学家的科技发明都是在梦中得到"启示"。我们在做一道理科题时,苦思冥想,实际上是在与另一个宇宙交流信息。人类与另一个平行宇宙交流最重要的时间段就是做梦。白天可以做梦,夜晚也可以做梦。

有这样的体验吗?一个问题第一天晚上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第二天,或者在梦中得到答案,或者突然有了灵感(答案),你不觉得奇怪?是另外一个宇宙给了你的答案。本人在大学时期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说,做梦是人的潜意识(隐藏的意识)的再现。这个潜意识可以是过去的一切记忆,也可以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根据多元(平行)宇宙理论,这个潜意识存在于另一个宇宙中。

在梦中,你见过逝世的父母,是因为你的潜意识中有你的父母存在,你逝世父母在另一个宇宙中,你也正好在梦中和这个宇宙发生了信息交流。我们见过似曾相识的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存在于另一个宇宙中,且你正在和另一个宇宙发生信息交流(这可能是上辈子记忆的事情在梦中再现的原因,本人推理)。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修行人的故事,我稍加整理和修改。

在我生日的时候。因为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导致我生日是一个人过的,被放鸽子了。当然我有强烈的情绪,但同时我又知道,那个正在抓狂、跳脚、骂人的“我”不是我,“我”只是在惯性下去做这些事而已,而我始终在看着。后来,“我”闹腾完毕,躺在床上。忽然在极清醒的状态下,进入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寂静境地,没有声音、没有光线、没有时间感、重力感,什么都没有,如果硬说有什么,那就是有一种很不真实的真实感。

我在那个地方,没有一丝念头,也不知道待了多久……我只是在那里而已。后来,我回到现实中,看了看表,大概过了两三个钟头吧。等我恢复了意识,我猜想,那种感觉或许就是人常说起的“另一个宇宙”吧。而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那里,依旧在现实世界,为各种大事、小事、别人的事而纠结。人在睡梦中,意识的运转速度是清醒时的20倍,所以一个人能在瞬间可以成就一个特别真实的梦境。

这是所有做梦人的感觉,不是本人的推理。为什么平行宇宙大家是看不见的?因为时空是弯曲的,我们的视线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视觉不可能转弯的,这是人类视觉的局限性。外星人是可以“看”得见另一个宇宙空间的,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感觉”或“闭目思考(做梦)”。人类眼睛看到的均是直线的,而时空是弯曲的。只有通过做梦或闭目思考才能“看得见”另一个宇宙。

假如我们能够用眼睛看见另一个空间,则肯定可以看得见隔壁的人正在干什么!这可能吗?这叫反证法,反证法恰好能够证明时空是弯曲的。任何一个弯曲,都可能是另一个平行宇宙。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宇宙里。如:快乐的宇宙、豁达的宇宙、纠结的宇宙、受害的宇宙、创造的宇宙,痛苦的宇宙、毁灭的宇宙、梦境中的宇宙等等。我正在写文章,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我是甜蜜的女人,和伴侣在一起谈天说地、谈情说爱、谈理想、谈做梦。

长时间停留太空可能导致宇航员大脑的哪些变化?

关于航天飞行对人体的影响,我们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但研究长时间在太空中的生理影响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见解。一项新研究发现,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停留后,大脑的白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家表示,脑容积的变化可能是永久性的。许多在国际空间站呆过的宇航员都会经历视力受损。此前的研究表明,视神经的炎症、视网膜出血和眼球的结构性改变都与这一常见病症有关,而且还表明这些变化甚至在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仍会持续存在。

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其中一个领先的理论是所谓的视觉损伤颅内压。在微重力环境中,体内液体的行为与地球上不同,在地球上通常是由重力将其向下拖动。在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地方,它们反而可以向上运动,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会增加宇航员的颅内压力,并推动他们的视力发生变化。"当你在微重力下,静脉血等流体不再向着你的下肢汇集,而是向着头部重新分布,"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医学博士Larry A.Kramer说。

"流体向你的头部的运动可能是导致我们在眼睛和颅内室观察到的变化的机制之一。"该研究试图研究这些潜在的机制,并了解更多关于它们如何与大脑白质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研究小组在11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之前,对他们进行了脑部核磁共振成像,然后在他们返回后一天再进行一次。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隔一段时间再进行扫描。

"我们发现,之前没有人真正发现的是,从飞行前到飞行后,大脑白质的体积有明显的增加,"Kramer说。"白质膨胀实际上是飞行后脑部和脑脊液的综合体积增加最大的原因。"这些变化在太空飞行一年后仍然可见,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这些变化可能是永久性的。过去的研究表明,脑脊液(CSF)体积的变化特别是脑脊液(CSF)的变化可能是宇航员视觉障碍颅内压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

新研究的作者们还观察到CSF通过脑导水管的速度增加,同时脑垂体变形,他们认为这与微重力下颅内压升高有关。"我们发现,腺垂体在飞行后会失去高度,而且比飞行前更小,"Kramer说。"此外,在没有事先暴露于微重力下的宇航员中,脑垂体的穹顶主要是凸起的,但在飞行后显示出扁平或凹陷的证据。这种类型的变形与颅内压力升高的暴露是一致的。

"同样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在空间中消除这些影响。可能性包括使用一个可以容纳宇航员的大型离心机,使其旋转,使其受到人工重力的影响,以及使用下肢负压来防止液体向上移动。而这项研究也可以让那些没有进入过太空的人受益。"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导致宇航员脑容积增大的机制,并开发出合适的对策,那么这些发现中的一些发现或许可以让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和其他相关疾病的患者受益。

宇宙结构与人类大脑神经元极为相似,宇宙会是意识体吗?

谢谢悟空邀请!宇宙是一个辽阔又神秘的空间,那里有无数星辰和未知的秘密。大脑神似宇宙,虽然体积不大,却非常复杂。可以说结构十分相似。大脑是意识反映的基地,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点,错综复杂的空间可以形成不同的思维结果。这就是大脑魅力的体现。宇宙错综复杂,是因为拥有无数的星系和各种天体,它们像大脑的神经元一般存在。

只是所在空间特别大而已。让人惊叹的是,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和宇宙中可见天体的数量神奇的接近。科学家公布过老鼠大脑结构图和宇宙结构图,发现两者非常相似。老鼠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宇宙中星系间的连接居然完全一样,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俗语说:万物皆是梦。难道宇宙这场梦是某个生物大脑创造的?难道宇宙是巨型大脑?大脑是微缩宇宙?近代一些物理学家对宇宙提出一些观点,对宇宙的发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宇宙的物理规律和自然规律一开始就存在的,是安排好的。

《三体》中,人类为什么没有向太空发送一个细胞,而是要送一个云天明的人头?

如果题主仔细看过整个阶梯计划的过程,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先说两个跟书中情节关系不那么紧密的解释。1.正如前面有的答主所说的,如果设计成送一颗细胞给三体人,相关情节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将大大下降。相信不少人看书看到程心被告知送她星星的人就是云天明,拼命跑向医院想要阻止手术,结果却只能看到刚被取出的装在不锈钢容器中、周边还笼罩着超低温液氦白雾的云天明的大脑这一幕时,都会像程心一样,“在悲伤之海的海底几乎窒息”。

谁看到这一幕不会觉得心被狠狠地撞击呢?毕竟绝大部分读者都是程心一样的心中柔软的普通人,不是维德那种铁石心肠的“魔鬼”。所以,这样的安排非常具有文字震撼感。想象一下,把这个大脑换成一个完整的人,是不是悲伤的感觉就打了折扣了?再换成题主所说的一个细胞,那就几乎没有任何悲伤感觉了吧?基本上我们不大会对一个细胞产生对一个鲜活的生命同等的强烈感情。

2.三体第三部虽然想象宏大到有点玄幻感,但总体上还是硬桥硬马的硬科幻,所以细节的设置不能脱离基本的框架,要能够前后照应。具体地说,就是让三体人去孵化一个细胞这件事,显得有点超出书中设定的三体人行为模式和科技水准框架。就像总有人看书一知半解,问出为什么三体人不把其中一个太阳灭掉,三体人为什么不让智子杀掉罗辑,三体人为什么不用水滴抵御光粒这样一些让人无语的问题,在我看来,让三体人去孵化一个细胞也是有些过于抬举三体人了。

这里不抬杠说人类都能掌握克隆技术,为什么三体人不能孵化一个细胞,毕竟很多东西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三体也有三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准则,有一定的资源限制,本来打算建设舰队的,突然转向集中资源搞智子工程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书中没有写得很详细,但可以合理猜测,用地球人的思维去揣测三体人的行动总是不大靠谱的。撇开三体人那边会不会、愿不愿、能不能孵化一个地球人类的细胞不说,单是从地球人类这边来思考,阶梯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向三体发送一个“探测器”呀。

送大脑上太空,是因为大脑虽然只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但毕竟代表了完整的人体思维能力和信息存储系统,这个“探测器”是现成的,只要被三体人“激活”,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而一个细胞?谁能知道从未接触过实体地球人的三体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把这个细胞完整孵化到可以像一个人那样行动运作?中间会不会出现什么变故,比如孵化成另一样出乎预料的东西?那时会不会已经猴年马月了?还指望这个人传消息过来吗?说不定那时人类早就被三体灭掉了。

其实以上两个解释都可以再争论,下面这个解释,才是书中本就有的。3.从书中情节一步步看下来,就知道送一个大脑已经是无奈之举,是计划能够实现的最低保障,实在没必要再画蛇添足改成送一颗细胞。云天明的大脑被送入太空,表示阶梯计划第一阶段成功了。那什么是阶梯计划?仔细看书就会明白,这是程心提出的一个飞行器加速方案,具体做法是在飞行器的航线上预先布设好核弹,通过核弹一节节爆炸的方式给飞行器施加推进力,最终让飞行器达到预定的高速。

程心为什么提出这个方案?是为了配合维德的计划。维德打算向三体发送一个探测器,但得不到联合国各常任理事国的支持。经过维德的软磨硬泡,最后理事国们提出一个条件,只要探测器能够达到百分之一的光速,就同意投入这个计划。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地前进的维德,自然就会开会逼迫下属们贡献脑力,想出一个办法满足这个要求。

程心的方案被接受了,但是带来一个新问题:用这种方式给飞行器加速,飞行器本身不能很重。经过计算,初步确定这个飞行器除了搭载探测器,基本装不下更多东西了。这样算下来,一吨就是极限了。没想到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这个质量还是太大,而且这个质量的探测器,功能就受到很多限制,别说对三体进行探测了,在三体人面前简直就是一个过家家的玩意。

于是意志坚定到变态的维德,决定把“探测器”改成活生生的人。人就不用占那么大质量了,而且人的想法对于三体人来说可就不是一个死物探测器那么容易探知了。阶梯计划至此由探测计划变成间谍计划。尽管觉得匪夷所思,但当时维德的下属还是尽力理解他的思路,程心努力配合着去进行冬眠技术的调研——毕竟对于这种要求,正常人都会觉得肯定是要把一个人冬眠了送过去。

然而,调研结构显示,如果要带上冬眠设施,飞行器的质量将比原来一吨的设想还要高很多,甚至有可能要一百吨!在这种情况下,维德依旧不肯放弃。于是程心带着“老板永远是对的”的优秀员工心态,再次贡献出创新思维:放弃冬眠设备。虽然漂在外太空的那样一个人必死无疑,而且以地球人的技术绝对不可能复活,但说不定三体人的技术办得到呢?维德当然对这个想法表示赞赏。

但即使如此,接下来的可行性试验发现,要达到计划中的速度,飞行器的质量还是要大大降低才行,必须低至十公斤。也就是说,除去飞行器本身,能够携带的“探测器”最多最多,只能给半公斤了!就算送一个不带冬眠设施的死人上太空,也不可能只有半公斤。所以,最终是疯狂的维德拍板,只送一个大脑上去。云天明的大脑就是这么来的。

从头到尾捋一遍这个过程就知道了,这个计划本来并不打算送人上太空,更不用说送一个大脑这个可怕的想法了。只是在客观条件限制以及死不退让的维德的坚持下,事情才一步步演变成了这个样子。所以,能够送一个大脑上去,对维德来说已经是多次妥协的结果。既然这个结果终于可行了,他又何必多此一举去进一步简化,搞什么送一个细胞上去呢?他可是巴不得整个人送上去的啊。


文章TAG:脑力游戏  太空怎么总错  长时间停留在太空  脑力  游戏  太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