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酒宴石刻)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身份?那要看这个“古代”,指的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古代是如何处罚枪手的。

古人是如何认证身份的?

古人是如何认证身份的

 谢邀!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始于何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隋唐时期,当时朝廷给每位官员颁发“鱼符”。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是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就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古代身份证上登记录入的信息比较简单,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

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就是一个物证。虽然简单,但它上面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这种身份证实质是一种“官员证”,写有姓名的,在卸职后要交出来,作废中止;未刻姓名的,则传给继任者,轮流使用。鱼袋——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鱼袋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和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没有相应的身份证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混进后宫)、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谎称当大官),则要“依律论罪”。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一般有两种防伪办法。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

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是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是给鱼符配一个相对应等级的袋子,这种袋子当然是用来装符的,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员的身份证竟然只用当年的“防伪标记”来识别,即只用“鱼袋”,而把身份证的核心凭证——“鱼符”废弃了。

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即不同级别的人,制作身份证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样。仍以唐朝来说,制作鱼符的材料各不相同: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身份证,用黄金来做;五品以上官员身份证所用材料是白银;六品以下官员的身份证,质地则是铜料。鱼袋也据此使用相应的金、银装饰:三品以上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到唐中宗的景云年间则改为:凡着紫衣者用金饰,凡着红衣者用银饰。

因为这些身份证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终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证制度。金代鱼符隋唐身份证等级分明唐代鱼符A面《新唐书·车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谓,“以明贵贱,应召命。”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后来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废鱼符为龟符。虽然形式改变了,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并不改变。

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应该是唐高祖的一项发明创造。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那套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唐代鱼符B面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 “派出所”(当时的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来使用。

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唐代特别重视 “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蕃国使者也都发给不同样式的符。蕃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蕃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

金龟符——唐代最牛的身份证唐代龟符A面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蕃国使者也统统都发给不同样式的符,蕃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蕃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皇太子也有身份证,但不是符,而是一种玉质的身份证,即所谓“玉契”。

如果皇帝外出亲征,或是其他事情离开京师,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此时皇太子的身份证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龙符”;亲王或是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这种身份证。唐代龟符B面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军将们使用。但唐朝实行身份证制度时并不用虎形符。原来,这是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后来武则天篡国夺权,将李姓唐朝改为大周时,也没有用虎符,而用龟符?也许是龟比鱼更珍贵、更受尊崇的原因吧。

虽然不久后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一个过去特流行的词汇——金龟婿。金龟婿是过去民间优质女婿的意思。想想啊,女儿找到了一个身份证是“金龟”的男子做老公,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员,那可是光耀门第的大喜事儿。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诗《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乌木腰牌——郑和身份证疑似郑和身份证牙牌和腰牌是明清时候使用的身份证。牙牌是一种小片儿,当然也是等级身份证的一种。明朝的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比唐代的身份证要多一点,有时还会写上“单位”什么,或标示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罪过等警示语。

明清时代的身份证,在现代考古中不时被发现。如在2004年,在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号船坞遗迹的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这是一种腰牌,功能相当于特别通行证,由宫廷制作,为乌木质地,前窄后宽,浑圆形轮廓。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体印纹,目前仅识出右半边“长寿”二字,推测是吉祥用语。当时的宝船厂和现在大连的航母制造基地一样,警卫森严,各司、各舫之间也不得随意走动。

没有这类特别身份证根本进不去的。这腰牌应为郑和这种在内廷行走的重要人物持有,所以有学者推测这块腰牌很可能是郑和或其部下视察船厂时不慎遗失的。绿头牌——清代妃子的身份证清代红头牌和绿头牌信息较为复杂的古代身份证,出现于清朝。清代身份证多称 “腰牌”,牌子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

更绝的是,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以防止别人冒用,这也许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贴大头照的起源。把面孔特征写到腰牌上,有点像现在把持有者指纹录入一样,是极为厉害的一种手段。当时还没有整容术,面部特征信息十分管用,想冒充是颇为困难的。清代最有趣的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证。与一般身份证不同,妃子的身份证不叫“腰牌”,而称 “绿头牌”——牌的顶端涂有绿色,故名。

没这张身份证,脸蛋长得再漂亮,再风情万种,也别想得到皇帝的召幸。原来,清代皇帝要妃子陪睡的规则与明代有异。在明代,当晚方便陪睡的妃子在天黑后,会统一在门前挂上红灯笼。皇帝由敬事房太监陪着,亲自走到妃子的门前挑选,如有兴趣,太监就会摘下该妃挂出的灯笼。其他妃子看到后就不用再等皇帝老公来了,值班太监会通知她们各自关门休息。

清代不同,依祖制皇帝不能与妃子“娱乐”整夜,如果想要哪位妃嫔陪睡,则在晚饭后由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身份证”统一放进一只银盘内,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哪个妃子,就将其“牌”翻过来。太监夜里会将皇帝点中的那名妃子扛到皇帝的床上,完事后再扛出来。相对于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更简单、随便。职业身份证是根据从事职业的不同来制定的,如僧人的身份证叫“戒牒”、“度牒”,凭此牒可到处化缘、筹善款;妓女也挂一种特殊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证明。

古代没有身份证,如何检查?

古代没有身份证,如何检查

看《大秦帝国之裂变》,其中有个情节是商鞅试图逃出秦国,被公子卬逼回,决定回咸阳自首,晚上去找了间客栈投宿,结果因为没有身份证明不能投宿。剧中客栈老板要商鞅出示的身份证明叫‘‘照身帖’’。据考证,商鞅变法,其中就有‘’鼓励告发作奸犯科者,知情不报者与奸人同罪‘’,如何区分‘‘作奸犯科者’’,就必须让每个人都有个身份证明,若有被官府通缉的,就容易区分出来并举报。

由此发明了——照身帖 。‘‘照身帖’’由官府发放,贴身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据说有画像和相关的籍贯信息,外出远行者及夜宿旅店者必须出示本凭证,否则关口不可放行,旅店不得留客,违者严惩。这算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身份证了。秦之后就很少听说有‘‘照身帖’’了,或许是‘‘照身帖’’的防伪程度不高,而且对于大多数不外出的人来说,并没多大的作用,放在家里久了,也许就找不到或者被虫蛀掉。

之后还出现了证明官员身份的‘’敕牒‘’和‘’告身‘’,如《西游记》中唐僧携带的‘‘通关文牒’’就属于这一类。另外,在唐朝,因为官员常常需要外出公干,还发明了随身携带的“鱼符”和“牙牌”,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没有官员这些‘‘鱼符’’的,最适用的就是‘‘介绍信’’了!有事外出到外地,需要到官府开介绍信,证明身份,才能办事和投宿。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古人是如何认证身份的

悟空大师您好,关于古代科举考试内容,出题目由朝中翰林学士定题,监考官传达于举子的。”举子”史称读书优生,经过乡试,省试合格成为举子!才能上京考状元的!这个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的,一般题目都围绕中心以”治国之道,为策略。要求严谨,帖子外不露实名,事先点名进考场。文章优秀字体正楷为准则,考完等待录取!补充一下,到明代以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就比较容易!不过严重引起了举子们困惑。

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出身份来?

古代没有身份证,如何检查

(汉代酒宴石刻)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身份?那要看这个“古代”,指的是什么时候。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喝得起酒,杜甫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时候喝不起酒的,还是大有人在的。一国际上有一个著名学者,叫帕特里克.麦戈文,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教授。他大概对葡萄酒情有独钟,研究后认为,中国的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中,存有葡萄酒的遗存。

不少中国学者不很赞成,说葡萄不产于中国,这么早传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在距今6500-5000年的时候,中国肯定已经有成熟的酿酒技术了。因为,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成套的器具,如大口尊、沥酒漏缸、接酒盆、成酒瓮等等。史籍中,记载了一些夏代的“酒事”信息,如《孟子.离娄下》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等,也出土了若干与夏的时代吻合的酒具。

但毕竟证物不足,且不多论。殷商是个好酒的朝代,这既有甲骨卜辞的证据,又有出土文物的证明。《韩非子》和《史记》都说,殷纣王搞“酒池肉林”,尽管夸张,大约也算个旁证。(年代与夏吻合的青铜酒器)二商代史研究学者认为,殷商的酒,主要有五种酒共十多个品类。五种酒是——酒、醴、鬯、果酒、药酒。“酒”,甲骨文的“酒”字,从酉从彡,酉是大口容器,彡表酒液。

泛指粮食白酒,主要以粟酿制。“醴”,甲骨文从酉从束,应该表示以“束茅”过滤。是相当于现在江南用糯米酿制的“酒酿”,《说文》笺云:“味至薄”,就是酒精含量极低。(殷商酒器)“鬯”,甲骨文有此字,是用黍酿制的高档酒,分黑黍鬯和郁鬯,后一种添加香草制成。“果酒”,殷商遗址出土证明,此类酒当以桃、李、枣等水果酿成。

因这些水果含糖量不高,此种酒的酒精含量也应该相当低。“药酒”,在发现的殷商酒作坊遗址中,有不少成罐的草木樨和大麻子等制酒原料。草木樨有清热解毒功效;大麻子则有润肠、祛风、活血等功能。学者们推断,当时应该掌握了这些药酒的作用。殷商时期,能体现身份的酒,肯定是“鬯”了。卜辞中记载,商王手下,有专管酿制此种酒的官员,称“鬯小臣”;祭祀天帝和先祖,亦多用“鬯”酒;还有方国进贡的记载。

(殷商酒器)三西周建立之初,认真总结了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康叔封于殷商故地卫,周公特意写了《酒诰》,戒示一定不要重蹈覆辙。他说:德业完美的父亲文王,开始君临西方的时候,就告诫许多属国和官吏,包括一切副长官和办事人员,他早早晚晚不断地讲:“禁止喝酒呀!上天降下的命令,从我的元年起,我们的臣民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周公还讲了很多。

总之,西周是禁酒的。但是,所谓禁酒,也网开一面,就是祭祀、养老、奉宾可以喝酒。为了加强管理,周官中,设“酒正”一职,“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西周之酒,依据酒体颜色、酒液颜色、酝酿时间、酒事用途分若干种酒,但大体分为“清”“白”两类。“清”酒,酿造时间较长,酒液清澈;“白”酒,则制酒时间较短,酒液浑浊,相当于汉代所称“浊酒”。

酒的品级,西周有“五齐”之说,即酒之清澈度的五个级别。这大约也体现了从天子到士大夫不同阶层用酒的严格区别。(西周酒器)除此之外,西周仍然保留了商代的“鬯”酒,工艺上更为严格,但并无创新。这与西周禁酒大有关系。总体上,西周用酒量,大大低于殷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周廷禁酒令不仅没谁再遵守,而且各国交往增多,合纵连横,勾心斗角,于是使酒的产销迅速增长。

齐景公拜访新嗣位晋侯,二人酒酣投壶为乐;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喝多了以城池为酒筹;楚宣王会诸侯,嫌鲁恭公献攻打赵国。春秋战国时的酒业,已经很具规模,但似乎没有新品种,只是品质反而良莠不齐了。所以孔子说,集市上买的酒不喝。比孔子地位更高的诸侯们,也一定更挑剔了。但也就是按西周传下来的品味选酒喝了。(战国酒壶)四当时,在战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是例外。

孝公六年商鞅变法后,对酒课重税,秦国喝酒的风气就差得多。统一六国后,还没等到有所改变,就被汉朝取代了。到了西汉,酒风迭盛。汉宣帝曾下诏说:“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勿行苛政。”实际上,就是不得禁酒。于是,汉代的酒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此时,开始“入席排座次”,“喝酒有规矩”,就是讲究尊卑上下,必须遵守程序。

汉代有朝廷酒坊,各级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酒厂,除此之外,民间酒坊也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还有了胡家酒——胡人开的酒坊。两汉之酒,主要是曲酒和糵酒,但逐渐曲酒更多。原料是谷物。此时,还没有现在所说的黄酒。张衡曾说到四种酒——“玄酒”,是朝廷专用的祭祀酒;“白醴”,是淡甜型米酒;“葡萄”,是胡人传入中原的果酒;“竹叶”,是对酒色的一种区别。

另外,还有“苍梧酒”、“宜城酒”、“乌程若下酒”、“中山酒”、“酂白酒”、“绿酃酒”等,均见于史籍记载。其他还有“齐公之清”、“关中白薄”、“青渚萦醇”、“沙络绿酃”等等。(竹林七贤饮酒石刻)五魏晋南北朝,是个酗酒烂醉,酒风大盛的时期。此时的名酒很多。“酒坛酒”,是曹操呈现给汉帝的特制酒,《齐民要术》记载了其独特的酿制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酿酒之法。

“河东酒”,产自山西,就是现在的永济蒲州镇一带。成为朝廷指定用酒。《齐民要术》亦有记载。“桑落酒”,是河东人很早就开始酿制的一种酒,也称“索郎酒”或“桑郎酒”。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载。“白堕酒”,因酒工刘白堕而得名,属米酒,但酒精度远比以往米酒要高。游侠们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可见其酒力厉害。

“酃酒”,产于湖南衡阳,汉代已有名气,此时更广为人称道。《齐民要术》载其详细酿法。“苍梧酒”,汉代亦已成名,此时扩充酿制“九坛酒”和“竹叶酒”。(唐代酒具)六盛唐之时,酒业繁盛。从生产来说,有“官酒”、“市店酒”、“家酿酒”。从种类来说,有米酒、果酒、配制酒、养生酒等等。此时的酿酒工艺也有了很大提高,分为制曲、投料、发酵、取酒、加热处理等截然分开的流程。

制曲多掺入中药;开始使用高效的红曲,不仅发酵质速度大大加快,酒的质量也更有保证。唐酒的颜色,有绿色的米酒;琥铂色的“黄酒”等。“行觞举绿醪”和“春酒盛来琥珀光”,都体现着酒的质量上乘。酒的味道也更好,但总体上甜度过高度数较低。唐代名酒有——“宜城酒”,产于湖北宜城。“乌程酒”,产于浙江吴兴以南。“桑落酒”,如前述及。

“宜春酒”,产于江西。“郢州酒”,产于现在的湖北钟祥一带。“剑南酒”,唐剑南节度使驻成都,此地产就称此名,亦叫“蜀酒”、“成都酒”。“乾和酒”,产于河东并、汾一带。“岭南酒”,产于广东乐昌一带。“浔阳酒”,产于江西九江。“蛤蟆陵酒”,产于京城长安。(宋皇饮酒图)七两宋,制酒更为发达。此时,主要是官酒,由光禄寺掌管。

另外就是家酿酒急剧增多。例如苏轼,就是酿酒好手。皇家,喝一种“蔷薇露酒”,外人几无人品尝过。这一时期,仍然分“清”酒和“浊”酒;颜色更为多样,有绿、白、黄、赤黄、红、赤黑等。工艺更为精细。著名酒品有——“桂酒”,官营酒坊多产桂酒。“松醪酒”,具有药酒功能。“竹叶酒”,此时亦称“竹光酒”,即浅绿色清酒。

“菊花酒”,主要作为时令饮品。“羊羔酒”,以羊肉作为配制原料酿成的酒。宋代始有。“蜜酒”,即在酿酒过程中加入蜂蜜,也为宋代首创。另外在果酒中,除葡萄酒外,还有了“柑酒”、“荔枝酒”和“梨酒”。地方酒,也渐成风尚,如河南酒、山东酒、山西酒、巴蜀酒、湖北酒、安徽酒、镇江酒、无锡酒、苏州酒、湖州酒、扬州酒、杭周酒、绍兴酒等等不一而足。

(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八元代,是中国酒发生时代性变革的开始。这个时候,欧洲的蒸馏法传入中国。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烧酒始于元代应无问题。其作用,就是使酒的酒精度大大提到了。黄酒,也定型于元代。自此,开辟了一幅全新的酒类世界。至于明清,现在不少的白酒——真正的高度白酒;黄酒;果酒,就都逐渐出现了。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验明考生身份?

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无疑对每一个知识分子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与自己的前途是直接挂钩的,科举考试通过了,便一步登天,从此踏上仕途。但如果考的不好,对不起,乖乖做一个庶民吧!所以啊,为了能够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各位考生也可谓是绞尽脑汁啊!能过也得过,不能过也得想办法过!所以各种作弊现象层出不穷,而最直接有效的作弊方式就是找“枪手”,也就是请人代考。

然而古代可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就算连照片都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科举考试该如何验明考生身份呢,如何防止枪手混进来呢? 不得不说咱们老祖宗还真是智慧啊,就以清朝为例,清朝科考为抵制枪手,实行“点名识认”。因此,还特地设一官职一一识认官。来进行“点名识认”的就是识认官。因此每个考生都会有一个“识认官印结”,肯定会有人疑惑啥是识认官印结呢?其实啊,那就是古代的一种行政文书,上面有官印。

这个官印是谁的呢?就是识认官的。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的识认官。考试前必须点名,点到哪个考生,对应的识认官就出来辨别真假,确认无误后识认官会签字放行。如果一旦被发现有枪手,对应的识认官也得倒霉。实际上,识认官就是考生的担保人。而且不只是考生这样,凡进入考场的人员都要被严格检查查,或出示“印结”,或使用专用“腰牌”(也就是临时身份证)。

咱们的老祖宗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识别考生身份以及防止考试作弊的。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古代是如何处罚枪手的。清朝,如果一旦枪手被查出来并且抓到,啥也别说了,充军,而且去的都是鸟不拉屎,荒无人烟的烟瘴之地。雇佣枪手的人呢,一样,充军。包庇之人杖责一百,同学们啊,那可是杖责一百啊,能把你打到吐血,而且是吐血吐到死的那种。

现代人靠身份证辨别身份,那古代人靠什么辨别呢?

古代没有身份证,大多时期都是以印章作为证明,上到皇帝专用的玉玺,将军大臣有朝廷发放的官印,平民有普通印章。最早追溯到战国时期出现照身帖,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推行的,把人的头像和籍贯刻在竹板上,是最早的身份证明。到了隋唐开始出现了详细的身份证明“符牌”和“传信”,上面会刻有姓名、官职等信息。“符牌”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代表的是兵权和皇权。

到了唐朝以后,“符牌”成为了官员的身份身份象征,当时“符牌”的外形酷似鱼的外形,因此也称“鱼符”,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鱼袋”。到了宋朝后,官员一般直接用“鱼袋”代表品级身份。在明清后,“符牌”衍生成了“牙牌”和“腰牌”。明朝 的“牙牌”上标有朝臣的姓名和职位,还有适用范围和禁止事项。清朝的“腰牌”上标有姓名、年龄、相貌、编号、职位和发牌时间,类似于当代的身份证了。


文章TAG:中国古代是怎么破案的  测测你古代是什么身份  中国  中国古代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