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潘璋、马忠名气太小,起到的效果很有限。杀吕蒙最给力,但遗憾的是,吕蒙胆子太小,被关羽吓死了。杀陆逊吧,可他一直活得好好的,世人不同意,史家也不好编排史书,也不合适;找来找去,这个重任就落在了甘宁身上。于是,老罗就安排甘宁再次出场了。既然甘宁是孙吴第一战将,不是轻易就能斩杀的。这个难不倒罗先生,就安排甘宁是带病坚持工作。

如此一来,既肯定了甘宁的工作热情,也让读者感觉沙摩柯杀死他,在情理之中。演义中是这么说的:甘宁有病在身,不敢与沙摩柯交锋,命令吴军后撤。甘宁身体有病,跑得慢落在了后面,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不久病逝。02沙摩柯其人黎东方《细说三国》中说,沙摩柯原名摩沙柯,是来自于越嶲郡的“胡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把他误作沙摩柯。

作为沙摩柯还是摩沙柯,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似乎关系不很大,我们也不很计较。但让沙摩柯把甘宁射死,这事问题就严重了。甘宁一怒之下,幽灵不散,命吴军将士当时把沙摩柯乱箭射死,报了一箭之仇。这个就比关羽吓死吕蒙、曹操合理多了。可见,冥冥之中有神灵,但冤冤相报何时了?争来斗去为的是些啥呢?官爵、黄金、财宝就那么多,不会因为战争,就莫名其妙的增加。

要想赏赐别人,用其他的方式不好吗?为何一定要以杀得首级多少来评定呢?取得富贵、爵位,为何一定要靠杀人呢?没有其他途径吗?战争成就了英雄,但和平更为珍贵。和平时期,既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青史留名。这是豹眼对沙摩柯杀死甘宁之事的一点感悟。03甘宁的历史评价及其后人状况甘宁死后,孙权非常痛惜。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孙权是被张辽吓怕了,但有甘宁在,孙权就不怕。可曹操走了,甘宁担心曹操惹事,也跟着去了。曹操留下张辽看着孙权,孙权害怕,能不想念甘宁吗?陈寿也出来证明:(甘宁)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看一下孙权如何对待甘宁之后的吧。甘瑰,甘宁之子,继承甘宁的事业,在孙吴为臣。后来由于犯罪被罚,迁徙到会稽,不久就死了。

甘述,甘宁之子,在吴国担任尚书之职。甘昌,甘述之子,在吴国担任太子太傅之职。国有国规、家有家法,犯罪就要接受惩罚。甘瑰,作为孙吴功臣之后,因罪被罚。但史料很少,找不到具体的一些细节。在孙吴时期,功臣之后犯法,甘瑰不是个例。还有周瑜之子周胤、凌统之子凌烈等也是如此。周胤在东吴功臣后代里爵位最高,然而依仗其父周瑜的功劳,居功自傲,沉湎酒色,后因犯罪被免官为民,并迁徙庐陵郡。

239年,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请求,看在其父周瑜的份上原谅周胤。孙权同意了,就在赦免的时候,周胤生病身亡。凌烈是凌统的长子,凌统去世时,凌烈跟他的弟弟凌封都才几岁。孙权收养了二人在宫中,爱护得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二人到了八九岁,就让他们读书学习。后来,凌烈有罪免官,改由凌封袭爵领兵。不清楚他们究竟因何罪被处罚。

据有关史料记载,孙权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无常,犹豫不决,导致了群下党争。许多世家子弟都是两面下注,分别支持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朝中大臣中,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都支持鲁王。不清楚甘宁之子甘瑰、甘述是否也是分班站队、两面下注。但孙权在晚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几乎所有的世族阶层、朝中大员、功臣之后,没有不参与进来的。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李陵投降匈奴,终生不回汉朝,这事儿从大义来看,自然是值得谴责的,背弃自己国家的人,难道还指望得到好的评价?但具体到李陵身上,就觉得他似乎情有可原。因为他这一家子,真的太悲催了,像跟汉朝犯冲似的。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修成正果,而且下场都还挺惨。先说李陵的爷爷李广,与匈奴打了那么多年的战,战功却偏偏不足以封侯,许多比他资历浅的人都成为侯爷,他还是没有爵位,以至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李广难封,甚至还怀疑他身带厄运。

后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上了年纪还不服老,天天找武帝说要出征,武帝被他磨得没办法,拉不下脸来驳胡子发白的老将军面子,只得让他跟随卫青,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没想到李广迷失在茫茫大漠中,根本没能赶上与匈奴人的决战,等到卫青打把仗都打完,回军时正撞上迷路中的李广。卫青照例派人询问了李广几句,感到极为羞愤的李广,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这事还不算完,他的小儿子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找上门打了卫青一顿。

卫青宽厚没有声张,想冷处理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可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心下大怒,为给舅舅出气,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对于武帝来说,霍去病的价值远远大于李敢。为了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意外被鹿撞死的。什么鹿能撞死一个年轻力壮的英武小将?李家明知李敢死得蹊跷,但敢怒不敢言。武帝摆明了要保霍去病,李家中不能跟皇帝扳手腕吧。

再说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早早就死了。他的死细究起来也有问题,什么问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了他的死因,只说“当户早死,遗腹子陵”。然而,这句话之前还记录了一件事。武帝和韩嫣打情骂俏,嬉戏在一处不成体统,担任郎官的李当户认为韩嫣无礼,上前把韩嫣打跑了,史书上说武帝因此而赞赏李当户。但这可能吗?武帝男女不忌,韩嫣是他心爱的男宠,为了韩嫣不惜与亲生母亲王太后对抗,李当户打了韩嫣,武帝能高兴?只怕在心里暗骂这小子没眼色、煞风景。

接着史书就写到了李当户的死,这两件事情之间真的没有一点联系吗?未必!李当户打的是韩嫣,伤的其实是武帝的颜面,这就不能不让人对李当户的死因感到蹊跷。也就是说,李广、李敢、李当户,李陵最亲近的几位长辈,都不是寿终正寝。李当户怎么死的没有明证,但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李敢直接就是霍去病杀死的,卫青和霍去病既是武帝亲近的外戚,也是武帝重用的将领,在李家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李陵不至于把武帝当作仇人,但内心深处定然觉得皇帝对自家不公。他叛汉不回,肯定有这方面的影响,整个家族三代人的经验教训,让他从骨子里对武帝缺乏安全感。而最直接导致李陵投奔匈奴的那一战,分析下来也不尽是李陵的过失。当时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5000步军给李广利运送粮草。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在汉廷内部一直饱受怀疑,能当上将军更多靠的是妹妹李夫人在武帝跟前受宠,以至于李陵不愿意给他当后勤,转而踊跃请战。

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同意他自成一军,到兰干山南边出击牵制匈奴单于兵力,以策应李广利的军事行动,并且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带一批士兵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补给,听从他的指挥。但是,路博德以前当过伏波将军,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上书武帝说现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时机,希望留李陵到春天再出战。结果晚年的武帝猜疑心渐重,以为是李陵后悔了,不敢与匈奴交战。

年轻气盛的李陵一怒之下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李陵这一去,没像他爷爷李广一样迷路,却更糟糕,在浚稽山遇上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但李陵展现出过硬的军事指挥素养,连连重创匈奴的进攻,逼得单于一度萌生过解围撤退的念头。只可惜李陵军中出了汉奸,让匈奴这边探听到汉军的真实情况,知晓李陵5000步卒奋战数日,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死缠烂打直到李陵军溃败投降。

消息传回汉朝,武帝自然十分生气,文武百官也都号着皇帝的脉,落井下石唾骂李陵。只有司马迁为他说情,根据平素自己与李陵的交往,推测他估计是诈降,以留得有用之身寻机报答汉朝。但是正在气头上的武帝,认定司马迁是在帮李陵推卸责任,下令将其下狱施以宫刑。过了一段时间,武帝忽然回心转意,认识到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救援所致,便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

可是,公孙敖没有找到李陵,却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李陵帮匈奴练兵,准备打汉朝。武帝很生气,再也不提接李陵回来的话,还把李家满门抄斩。其实帮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个叫李绪的汉朝降将,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挽回。李陵还怎么回来?不管因为什么,家人反正全被汉朝皇帝杀了。谁能保证他回来后不会被清算?所以汉使找到他,希望他回来的时候,李陵拒绝了,说是不愿再次受辱。

 8/8   首页 上一页 6 7 8 下一页

文章TAG:雷霆之怒  小号  毒死  天灾  瘟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