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只是一种眼前利益问题所导致的现象。农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农民在农村种地从表面上看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进入现代发展模式后农业似乎有点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是农民不愿意种地的根本原因所在。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解决起来问题就不会太难了,农村以后的出路应该是这样的,把农村的土地进行有效集中,在确保每一个人有足够的基本口粮需求的前提下由少数人进行耕种。

这种耕种方式的主体未成年就必须是现在的农民,而是懂农业的产业人员。在这种操作下应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参与种地人员的收入,种地的人少了,看起来效益可能会更高,但要把全体人员的吃饭问题落到实处的话,其粮食价格决不能过高,必须要照顾到那些低收入者的基本需求。对种地者应当有政策性的倾斜,一方面是补贴。更重要的是应该让一些非农业实体的效益直接转移给他们,把这种做法用制度规定下来,使种地者有可观的收入,从而做到稳定粮食生产。

二是积极开拓新的产业,让从农村出来的人们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让他们放心地离开农村,谋求更大的发展。三是农村村落,农村人走村空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好解决,农村人虽然离开了农村,无论他们在外面的事业有多大,可是农村的这个根要让其完全断开,从感情上一时半会是接受不了的,因此对于农村应该在保留的前提下逐步让其转移,时间长了之后,自然就会自觉地同农村脱钩。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蒋介石为拉拢桂系继续在一条船上,把“国防部长”一职交给了白崇禧(李宗仁为北平行辕主任)。但是又不放心让白崇禧指挥自己的嫡系部队,于是1946年6月,特别委任自己的第一心腹陈诚为“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负责部队的作战指挥、编制训练和后勤补给等等,实际上等于把白崇禧给架空了。

(熊式辉)这个月其实也是解放战争正式打响的时间点,陈诚自信满满,10月17日,参谋总长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军事问题”。于是他指挥五大军事集团: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蒋军,向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结果一年下来,到1947年6月,在陈诚的指挥和“巡视下”,蒋军正规军损失293个团78万人,非正规军损失128个团34万人,合计112万人,可谓损兵折将巨大。

如此严重的兵力损失意味着“全面进攻”的破产,于是在陈诚的部署下,蒋军又选择陕北和山东两个地区进行“重点进攻”,其中显然山东战区尤为关键,于是陈诚亲自坐镇徐州“督导战事”。本来这里的最高指挥官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但是陈诚的到来,自然使薛岳靠边站了,这毕竟是他惹不起的老上级。(杜聿明)莱芜战役,本来王耀武对华东野战军“南边佯败,北边寻歼”的行动有所察觉,电令李仙洲兵团向回收缩。

然而陈诚轻信蒋军南路欧震兵团的“捷报”,严令李仙洲兵团必须南下完成夹攻,为了压服同样是铁杆嫡系的王耀武,陈诚还敦请蒋介石亲自下达命令,终于把李仙洲兵团送到华野嘴边,一战毙伤俘敌50000余人。这样的大败当然得有人承担责任,于是薛岳成为了替罪羊遭到撤职。陈诚亦觉得脸上无光,决定换个地方找找感觉,于是请命前往东北战场打出局面,蒋介石照准。

1947年9月1日,陈诚带着罗卓英等心腹飞赴沈阳就任“东北行辕主任”,赶走了原来的军政主要首脑熊式辉和杜聿明,准备大展一番身手。(陈诚)陈诚到任后即狂妄宣称:“六个月恢复东北优势,收复一切失地”,可是打不过粟裕就能打得过林彪了?陈诚上任仅仅六天,东北野战军就发起了秋季攻势,蒋军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在运动中累计被歼19个团69000余人,又失去所控制的地域共计40000平方公里,陈诚先挨了林彪一记“杀威棒”。

陈诚不甘失败,战火停息后便开始整肃部队,先办了陈明仁,又撤了刘玉章,还枪毙了本溪的一个保安司令。同时开始大力扩军,将杜聿明收编的十来个“保安总队”全部扩建为暂编师,又成立了新三军、新五军、新七军和新八军四个军的番号,组建了野战部队五个兵团14个军共50万人马(不含地方武装)。(卫立煌)两个月后东北野战军又发起冬季攻势,1948年元旦的前二天,东野胜利结束彰武战役,全歼蒋军第49军的第79师,陈诚认为解放军伤亡惨重无力继续作战,遂集中五个军展开追击,试图与东野决战。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妖灵  三小只  薛之谦会  战神  神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