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维京师等外籍党卫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将自己绑在了机枪阵地上,继续向红军开火。死战的结果是,在大概三个星期的柏林战役中,苏联红军军伤亡了30多万人,几乎每8个苏军士兵就有一个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另外,特别行动队(吸纳了大量伪军)、盖世太保、看守营等几个编队更是臭名昭著,是纳粹民族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子弹屠杀”、“毒气消毒”等恶行让其臭名昭著。

党卫队特别行动队里的苏联籍“伪军”——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六、党卫军里面也不乏专业人才,比如德国“火箭之父”党卫军少校冯.布劳恩,相当的被纳粹党器重,战后又被美国花大价钱请走,既不用接受审判,也不用改名换姓的东躲西藏,光明正大的主持了土星五号等大工程,成了美国航天之父和阿波罗登月设计师。还担任过美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区别是什么?陆军航空兵和空军的区别是什么?

陆军是为陆上的战争服务的,如果在必要时它也可以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训练参与登陆夺岛任务。而海军陆战队也同样可以参与陆地上的战斗,大家可以多看一下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曾经多次参加陆地上的战斗。但一般来说都是专职专用,陆军如果用来做登陆夺岛的战斗毕竟有点不太配套,现在的海军陆战队可是有专门的登岛作战的专用设备和专门训练。

而如果把训练有素军队精英中的精英用于参加陆地上的作战,真的是糟蹋了好的资源。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的海军之中,一般都有海军陆战队。它一般是属于海军的一个编制,是一个独立的兵种而非军种。以我国海军的编序来说,有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岸防部队、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但只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就是美国。在美国的军队序列中有四个军种,暨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

也就是说,在美国海军是海军,海军陆战队是海军陆战队,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军种。美国不仅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而且海军陆战队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在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时它的规模有19万人。就大多数国家来说,海军陆战队是一个兵种而不是一个军种。但就性质而言,它其实跟一个军种真的是差不多。在海军陆战队里的编序中,也同陆地上的陆军部队一样有炮兵、装甲兵、步兵这些编制。

它并不是只有单纯的登陆步兵就可以完成作战任务,它也是多梯次的配合作战。除了这些之外,它还有专门的两栖侦察部队和潜水部队。过去常说海军陆战队是两栖部队,但现在这个叫法早就已经过时。现在的海军陆战队都是三栖部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上雄鹰、陆地猛虎和海里蛟龙”尤其是那些潜水兵和以前的那些两栖侦察队,更是如此。

虽说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作战地点是在陆地,但它的装备完全不同于陆军的地面装备。它的装甲车辆和支援炮火以及训练纲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专门研制而成的。就规模而言,它确实是一个兵种,但就战斗性质而言,它确实和一个军种一样。说完了海军陆战队,咱们再说陆军航空兵。在一战之前和一战时期,就陆军的主要作战骨干编制而言由两大兵种组成:暨步兵部队和炮兵部队。

到了二战时期,由于坦克装甲部队的出现,陆军的主要作战骨干力量开始由三大部分组成:暨步兵、炮兵和装甲兵。二战之后的五十年代,由于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直升机技术开始变得成熟,并很快就把它应用于战场。直升机的大规模应用和出现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由于美国领先世界的直升机技术,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组成陆军航空兵的国家。

而苏联亦不甘落后,它也发展出了著名的米24“雌鹿”等一系列直升机,它紧随美国之后也成立了专用于陆军作战的直升机部队。我国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后半期也成立了陆军直升机部队,也就是所谓的陆军航空兵。陆军航空兵并不同于空军,虽说在空军的战斗编制中也有空军航空兵一说,但它决不同于陆军航空兵的概念。空军航空兵指的是专门驾驶战斗机〔歼击机〕和攻击机〔强击机〕进行防空作战或者对敌人纵深打击的部队。

而陆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对敌实施火力打击或消灭敌装甲部队。除此之外,它也进行搜救、侦察、运输和转移伤病员的任务。空军部队虽然也配属直升机,但它的主要打击武器是固定翼飞机。而陆军的航空兵部队则全部是由直升机部队编成,在陆军航空兵的编制里面是不配置固定翼飞机的。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飞机是飞机,直升机是直升机,不能把直升机称为直升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参战国都有军与集团军的编制,这两种编制有何区别?

在斯大林格勒覆灭的德国第六集团军,1942年时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下辖步兵第4军、第8军、第11军和第14装甲军,加上集团军直属部队约计20多个师30万人,司令官为接替赖歇瑙陆军元帅的保卢斯上将(巴巴罗萨计划拟定主要参谋军官)。在诺曼底登陆后,美国名将巴顿指挥的第三集团军在1944年底曾先后下辖六个军42个师,总兵力也保持在30万人以上;在阿拉曼击败隆美尔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接任司令官时下辖三个军10个师、8个独立旅,总兵力超过22万余人。

(保卢斯)从上述编成可以看出,字面理解,“集团军”是若干“军”级部队组成的战役集团,是“军”的上级单位,美、英、德等西方主流军队编制也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集团军下辖军、军下辖师或旅等。但是根据战役目标、任务性质的不同,集团军的编制和兵力并不固定,比如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在北非初建时仅有98000人,而到了1945年初已经超过35万人,毙伤和俘虏德军140万(后面是德军大规模投降)以上。

相比较而言,苏联红军由于战争初期伤亡惨重造成普遍缺额,它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1942年底仅有6到8个师不足5万人,比如崔可夫的近卫第八集团军在1944年下辖四个近卫步兵军,兵力却只有76000人,这还是满员率较高的精锐部队,其他部队的情况可想而知。(崔可夫)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是苏德双方对于战役补充的态度不同,纳粹德军以尽量补充现有部队的战损为主,而斯大林更热衷于建立新番号的部队,所以苏联红军的方面军、集团军数量很多,但单位兵员较少。

一般说来,“军”的番号是基本固定的,所辖的师虽然偶而会有调出和调入,但骨干师轻易不动,可以认为是一种常态化的编制;而“集团军”大多是战时编成的重兵集团,番号和所辖部队变化较大,比如前文提到的崔可夫近卫第八集团军,就是由“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本人指挥的第62集团军改换番号而来,所以有其临时性和不固定性。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最早拨给红军的是“第八路军”的番号,一个月后即更改为“第18集团军”,遭到了八路军方面的抵制,原因就是作为战时番号,蒋介石可以随时找借口取消部队建制,包藏一定的祸心。(巴顿)不过第18集团军没有“军”的编制,仍然只是下辖第115、第120和第129师,算是特殊情况;而这个集团军的兵力更是难以估算,许多建制重庆方面既不掌握也不承认。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时期也以集团军为野战兵团的主要编成,淞沪战役中番号和指挥序列的复杂成为深刻教训,因此在1938年南岳军事会议后,修正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战区----集团军---军---师的序列。当然,中央军精锐和杂牌军的集团军实力也肯定不尽相同,王耀武成立第24集团军时,下辖第73、第74、第79、第100军共四个绝对主力军,人马超过15万;而川军杨森的第30集团军在长沙会战期间,只有两个军的番号和不足5万人马。

比较另类的是二战日本军队,它没有“集团军”这一编制,而是在军队规模急剧扩大后,演变成大本营---总军---方面军---军---师团的序列模式,但日军的师团由于编制较大兵员数量较多,几乎等于其他国家的军级单位,因此日本的“军”可以视为集团军建制,比如驻扎武汉的日寇第11军,高峰时期下辖7个师团20多万人马,与英、美、德的集团军兵力基本相同。

综合二战各国实际情况,军长的军衔以少将和中将居多,集团军司令的军衔以中将和上将居多,保卢斯是个意外情况。战争实践证明,指挥层级越复杂,越不利于部队的调动和作战灵活性,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四大野战军,对比西方的编制等同于:野战军---集团军群、兵团---集团军,下辖军以及师。解放后随着军事改革,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目前军级建制逐渐升格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化“集团军”,师级建制则逐渐修改为诸兵种合成的“合成旅”,不再有军和师的建制与番号,既保证跟上“合成建军”的时代脚步,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指挥层级。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魔兽版  集团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