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高晓松认为明朝轻视文人,故而明朝就是一个三无王朝。明朝有心存百姓的皇帝吗?有!单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试问明朝怎会没有名将呢?明朝出了一位五百年才能出现的圣人,那就是王阳明。明朝的制度顶层设计有缺陷,又不具备纠错能力,最后明朝政府财政崩溃,加速了其灭亡。

如何评价明朝?

如何评价明朝

明朝的制度顶层设计有缺陷,又不具备纠错能力,最后明朝政府财政崩溃,加速了其灭亡。朱元璋使明帝国丧失了铸币权。朱元璋一方面拼命印钞,另一方面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要求70%必须是实物或者金银,宝钞使用不得超过30%。——这种只印钞不回收的玩法,他还没死,这个宝钞已经沦为废纸。纸币变成废纸,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将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

中国不但缺铜,更缺银。银两的供应主要靠外贸流入。到明朝中叶,有学者估算,当时中国的白银数量要占全球的一半(依靠海贸线路,中国大量商品流出,欧洲大量白银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所以明朝通货膨胀得厉害——明天启六年,1两白银可以购买1石粮食,到了1908年,1石粮食需要3.895两白银。虽然外贸换取的白银堆积如山,但是与明朝财政收入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以天启六年为例。当年明朝财政收入——包含米麦2600万石,军屯400万石,盐税200万两,税粮折收的金花银100万两,茶税10万两,还有纺织品等各种实物折算的约几十万两。上述说明什么?明朝是一个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税收结构!商税为0,关税为0,茶税只有区区10万两!明朝政府没有关税!——这是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

同时,明朝官员士绅不纳税,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也就是说官员与中举的读书人田地不纳税。这是国家财政的一个特别大的漏洞,所以,很多有田地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投献”给官员——就是自耕农与缙绅合谋瓜分政府的税收。因此,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明朝还遇到了一个贪财的皇帝——万历皇帝。

万历光给自己修陵墓就花了几百万,自然觉得钱不够花,于是派出太监兼并更多的店铺作为皇店,兼并更多的田地作为皇庄,海域就是开矿收矿税。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土地兼并就愈发严重。从万历46年开始,明朝陆续加征三种新税:辽饷、剿饷、练饷——史称三饷。1580年—1644年气候严寒导致北方农耕收成锐减,叠加土地兼并以及三饷的加征,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

而明代财政支出主要就是军费、官员俸禄与皇室开支,对民间救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1602年,明代皇室支出已经达到1526万两白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高达52.89%。从万历皇帝后期,明朝财政年年赤字,政府不会举债也没法再印钞,只能大规模削减开支。政府驿站就被砍掉了——李自成同学失业了,一怒之下就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为什么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为什么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在《晓说》中,高晓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明朝“三无朝代”,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有人说这是谣传,高晓松没说过这句话,那我就放上他说这句话的截图吧!高晓松为什么会说明朝是这样一个三无的朝代呢?先来看看他的论点:高晓松认为明朝无名君,是因为朱姓皇帝都存在着一些毛病,要么就是残暴嗜杀,如洪武;要么就是隐居深宫不理朝政数,如嘉靖;要么就是贪玩成性,如正德,总之是奇葩迭出,所以说“无明君”。

PS:照高晓松这么说,有一点毛病就不是明君,那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明君啦!汉高祖背信弃义,唐太宗杀兄弑弟,宋太祖背叛恩主,宋仁宗优柔寡断,雍正猜忌成性,乾隆好大喜功,他们都有缺点,所以都不是明君。认为明朝无名将,是因为明朝“以文制武”,直到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之际,都还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这边打清兵的袁崇焕,一文人,那边打李自成的是洪承畴、卢象升,二文人,所以说“无名将”。

PS:以高晓松“以文制武”,就不是名将的话,那他所崇拜的清朝就也是一个无名将的朝代,清承明制,也是文人指挥军队,所以也是没有名将。认为明朝无名士,是因为明朝出现过留下特别有名的文章的文人,没有出现过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曾巩这样名垂文史的人物,在高晓松看来只有留下有名的文章的文人才是名士。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观潮  明朝  手机  时代  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