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烧造的金砖有一尺七寸、二尺两种。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金砖由苏州所造送到京城,开始是叫“京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金砖。清代从顺治朝到雍正年间,所造金砖是沿袭明朝旧制,只有一尺七寸和二尺两种。不过这里的金砖可不是一般所说的用黄金做成的砖。

如何评价明朝?

如何评价明朝

明朝的制度顶层设计有缺陷,又不具备纠错能力,最后明朝政府财政崩溃,加速了其灭亡。朱元璋使明帝国丧失了铸币权。朱元璋一方面拼命印钞,另一方面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要求70%必须是实物或者金银,宝钞使用不得超过30%。——这种只印钞不回收的玩法,他还没死,这个宝钞已经沦为废纸。纸币变成废纸,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将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

中国不但缺铜,更缺银。银两的供应主要靠外贸流入。到明朝中叶,有学者估算,当时中国的白银数量要占全球的一半(依靠海贸线路,中国大量商品流出,欧洲大量白银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所以明朝通货膨胀得厉害——明天启六年,1两白银可以购买1石粮食,到了1908年,1石粮食需要3.895两白银。虽然外贸换取的白银堆积如山,但是与明朝财政收入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以天启六年为例。当年明朝财政收入——包含米麦2600万石,军屯400万石,盐税200万两,税粮折收的金花银100万两,茶税10万两,还有纺织品等各种实物折算的约几十万两。上述说明什么?明朝是一个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税收结构!商税为0,关税为0,茶税只有区区10万两!明朝政府没有关税!——这是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

同时,明朝官员士绅不纳税,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也就是说官员与中举的读书人田地不纳税。这是国家财政的一个特别大的漏洞,所以,很多有田地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投献”给官员——就是自耕农与缙绅合谋瓜分政府的税收。因此,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明朝还遇到了一个贪财的皇帝——万历皇帝。

万历光给自己修陵墓就花了几百万,自然觉得钱不够花,于是派出太监兼并更多的店铺作为皇店,兼并更多的田地作为皇庄,海域就是开矿收矿税。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土地兼并就愈发严重。从万历46年开始,明朝陆续加征三种新税:辽饷、剿饷、练饷——史称三饷。1580年—1644年气候严寒导致北方农耕收成锐减,叠加土地兼并以及三饷的加征,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

而明代财政支出主要就是军费、官员俸禄与皇室开支,对民间救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1602年,明代皇室支出已经达到1526万两白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高达52.89%。从万历皇帝后期,明朝财政年年赤字,政府不会举债也没法再印钞,只能大规模削减开支。政府驿站就被砍掉了——李自成同学失业了,一怒之下就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沈阳故宫中真有金砖铺地吗?

沈阳故宫中真有金砖铺地吗

故宫确实是金砖铺地。不过这里的金砖可不是一般所说的用黄金做成的砖。金砖又叫做御窑金砖,它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之中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古时候专门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金砖由苏州所造送到京城,开始是叫“京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金砖。二是金砖烧成后,质地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

古代宫殿的金砖真的是金子做的吗?

古代宫殿的金砖真的是金子做的吗

不是金子做的,但也不便宜!在朱棣在位期间,也就是永乐年间,朝廷迁都北京,并且修建紫禁城,这可是一个大工程,不仅是工匠很重视,就连皇帝也是非常重视,我们更多注意的是故宫的金瓦红墙,对地砖却并不是很重视。实际上关于地砖的挑选,也是朝廷工部对比了很多次,最终才决定选用了苏州的陆慕砖窑,因为这里生产出来的地砖质量都非常好,烧制结束后,整块砖当中没有一丝空隙,也就是说非常的结实,所以也得到了朱棣的称赞,赐其为“御窑”,而烧制的方砖也被称为“金砖”。

对于紫禁城的修建,朱棣也是费了很大的心思,百姓们只能远远的见到宫中的金碧辉煌,但是真正能看到里面场景的人却很少,不过为了衬托皇帝的身份,也就流传出了宫中的地都是金砖。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金”和“京”的读音非常接近,原本这些地砖被称为“京砖”,久而久之的就成了“金砖”,不过话虽如此,但是这些地砖的价值确实是非常珍贵的,从最初到形成最少需要720天,而且这些都是由太湖深处取出的泥土。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择偶  金砖  明朝  时代  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