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象德国的IRIS-T导弹,还在采用扫描成像制导头,但据说效果比前者还要好。这些都是成像制导的导弹雷达制导的几种跟踪目标方式另一大类的空对空导弹是雷达制导的。早期雷达个头大笨重,很难全套塞进导弹里。怎么办?先上半主动雷达制导:让载机带雷达,导弹上只装接收机。接收机指挥导弹向着雷达波反射波最强的地方前进!原理相当简单吧?主动雷达也很好理解:后来雷达的个头小了,发射机也能装进导弹了!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发射后不管”——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载机一直用雷达照目标,主动雷达制导就不需要了,导弹出去,载机可以跑路了!现在的雷达制导导弹基本全是主动雷达制导了,典型有AIM-120,如下图,F-35正在试验发射AIM-120导弹,飞机上导弹上很多圆圈是用来观察发射时的姿态的。

至于被动制导,很少用于对空导弹上。原因大家自己可以想清楚,哈哈。还有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叫TVM制导,原理也很简单——早期导弹上的电脑能力不行,收到目标回波后处理不了就直接传回去,由载机或者地面上的大电脑来运算目标参数,再发回导弹上!现在弹载计算机能力也很强了(手机都那么强了),所以这种方式也很少见了!典型的有老式“爱国者”地空导弹。

还有几种少见制导方式有指令制导,就是导弹上没有探测器,只管接收载机或者地面发来的指令去飞就好了。很象早期的无线遥控吧?没错!原理就是一样的,但指令是自动生成的,不用人去摸摇杆,人只要牢牢盯着目标,计算机能自动计算目标和导弹的位置偏差生成指令发给导弹。现在也很少用了。典型的有下面这种“吹管”导弹。还有就是驾束制导,分雷达驾束制导和激光驾束制导两种。

战斗机如何利用干扰弹摆脱导弹的攻击?

水泥弹是什么,威力如何

要追溯战机抛洒干扰弹最早的先例,还得从二战时期英国哈里斯中将,命令轰炸机群地毯式轰炸德国本土时,抛洒大量的铝箔片干扰德军的雷达开始。后来逐渐演变成真正的红外干扰弹,内有镁粉、硝化棉、聚四氟乙烯和铝箔片等混合填充物。当战机抛出红外干扰弹时,烧红的铝箔片既能起到干扰敌方雷达反射波,又能用热量迷惑敌方导弹的红外线跟踪系统,让敌方导弹发生误判而脱离对战机的跟踪。

随着空空导弹性能越造越先进,抛洒的干扰弹会因为减速,让导弹瞬间失盲后再找准攻击目标,毕竟如今的导弹反应能力都是以毫秒为单位计算的。因此战机想靠发干扰弹来摆脱导弹的追踪,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成功率,除非战机已经到了导弹发射距离的末端,导弹已经失去了良好的动能的情况下,及时发射干扰弹成功摆脱的机会将大大加强。

战争中被狙击手瞄准时,靠“蛇皮走位”能躲避子弹吗?

对空导弹是如何进行跟踪的

蛇皮走位的说法最早出自游戏圈的常用术语,也是例如DOTA、DOTA2、英雄联盟、等MOBA游戏的一种走位操作方法,这种走位会让玩家比较容易躲避攻击,具体操作就是一边跑一边左右摇方向盘,很像是蛇行前进的样子,后来也被形容为走位风骚~~~实际战场上,士兵一般都采用战术动作来躲避子弹的打击,比如匍匐前进、行动间突然向左或向右翻滚,这都是有效躲避子弹弹道的方式,在部队我们管这种方式叫战术动作。

对于狙击手来说,当时最好对付的目标就是固定目标。可是实际上有部分目标是运动中的;因此瞄准时需要计算好提前量,才能命中目标。一般目标在没有发现被狙击手瞄准时,其运动路线都是均速有规律的,这样可以让狙击手从容的调整最终击毙对方。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狙击手狙杀目标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一旦目标知道自己被瞄准了,这时有经验的就会采用战术动作来规避,比如有掩护找掩护,没掩护也要进行之字形走位或是蛇形走位,来让狙击手无法准确判断出自己的下一步动作方向,从而有效的保护自己。

对于狙击手来说,一般都是远距离狙杀,比如800米-1500米之间,远的更是在2000米开外,这时只要目标的动作够快不规律,基本上打中概率就会降低大半。比如,红海行动中我军狙击手在与对方狙击手对战中,成功将对方逼出隐蔽位置,起身逃跑,由于距离太远,对方狙击手逃跑时动作比较剧烈,最终只是被打掉了耳朵,没有被一枪毙命。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弹弹  追踪  瞄准  不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