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其早在唐高宗时期便已经开始参与朝政,并逐渐手握朝中大权。然而,唐高宗李治在唐朝历史上也算是位有为之君,一手缔造了“永徽之治”,那么李治作为皇帝,怎么就让武则天大权独揽了呢?其实,这关系到了唐朝初年朝堂势力的惨烈博弈。“废王立武”看似只是后宫事件,实际却是朝堂势力的相互博弈此事还得从隋朝说起,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主要依靠的便是关陇集团,然而在称帝建国之后,为了皇位的稳固,却逐渐开始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隋炀帝杨广也坚持了这一策略,且比隋文帝做的更绝,这直接激化了隋朝皇室与关陇集团的矛盾。

隋末天下大乱后,唐高祖李渊之所以能够成为最终的胜者,同样源自于关陇集团的支持,这便导致唐朝初年时朝中以关陇集团势力最为庞大。唐太宗在位期间,自然也看到了关陇集团势力太过庞大的问题,不过在汲取了前朝教训之后,他并未急于与关陇集团决裂,而是想方设法的平衡朝中势力。不仅大力提拔房玄龄为代表的山东士族,而且同时重用以魏征、马周为代表的寒族,从而使两股势力在朝中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集团相互制衡,从而使得李唐皇室逐渐摆脱“关中本位”的局面。

在太子李治的婚姻之中,这一点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太子妃王氏出身于太原王氏,而其母则出身于河东柳氏,这是典型的山东士族;而萧淑妃则出身于兰陵萧氏,则是典型的南朝门阀。此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士族虽然仍然掌握着朝中大权,但唐太宗显然对其已有防备。唐太宗驾崩之后,唐高宗李治即位,长孙无忌当年之所以拥立李治,便是看中了其仁弱的性格。

因此,当李治即位之后,长孙无忌便与褚遂良结成同盟,开始大肆排除异己,意图让关陇士族重新掌握朝政,为此他搞出了“房遗爱谋反案”,并借机将名将薛万彻、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李唐宗室李元景、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牵连了进去。此事之后,长孙无忌固然在朝中一家独大,却也成功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注意。为了摆脱士族门阀的牵制,将朝中大权收归皇帝所有,李治开始着手谋划清除朝中的士族门阀,尤其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士族对自己形成的权力包围。

毕竟,相较于背后势力复杂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武则天的出身则要相对简单很多,而这自然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此期间,唐高宗李治不仅大肆拉拢李勣等功臣勋亲,同时大力提拔李义府、许敬宗等寒门官员,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政治团队。而随着王皇后、萧淑妃被废,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曾静显赫一时的长孙无忌等人被处死,褚遂良、来济等人被贬,长孙家族、清河柳氏、南阳韩氏“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从此朝政大权归于皇帝。

而在此期间,武则天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能,可以说给李治尽到了一个贤内助的责任,而这则为此后她的参政打下了基础。武则天与李治本为同一阵线,相较于大臣李治更相信皇后从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立武”,到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自尽,唐高宗终于摆脱了政治上的制约,开始真正掌握朝中大权。然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正当其准备大干一场之时,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他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常常头晕目眩的他,已经很难再独力承担繁重的朝政。

对于唐高宗李治来说,好不容易将权力收回,自然不愿再轻易放手,可如今身体却又不容许自己太过亲力亲为,势必要交出一部分权力,那么又该交给谁呢?对于李治来说,选择皇后自然更为稳妥,毕竟相较于随时能够架空自己的大臣,武则天对自己的威胁更小,而且即使将来自己一命呜呼,武则天仍然要归政于新君,此前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一位女皇帝。

于是,唐高宗李治除了将宰相的任免权牢牢掌控在手中之外,开始将一些日常工作交给武则天去办。由于武则天的权力源泉本就是唐高宗李治,因而在最初参政的过程中,武则天表现的还是相当恭顺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开始积极培植私人势力,同时排除异己,开始真正侵染朝中大权。麟德元年(664年),眼看武则天野心越来越大,唐高宗李治一怒之下决定废后,武则天得知后则跑去向李治申诉辩解,并成功说服了李治,反倒导致帮助李治拟定废后诏的上官仪惨遭牵连,遭到族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称帝  势力  皇帝  条件  资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