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商第一阶段:从韬光养晦到初露锋芒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季历最为贤明,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了让王位顺利传给季历,一起逃亡荆蛮,建立吴国。季历继位后,娶商王室贵族女子为妻,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季历带领周国逐步发展力量,商王非常忌惮,找了个借口杀了季历。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也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封自己的弟弟虢仲、虢叔建立虢国,成为即吴国后,周人势力的又一个封国。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虢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支撑点。周文王继位后,继续臣服于商朝。但商朝对周并不放心,纣王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才得以释放文王。

周文王归国后,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讨伐犬戎和密须、耆、邘、崇等商朝诸侯国,此时“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灭商第二阶段:从孟津观兵到武王伐纣周文王崩逝后,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以姜太公为军师,以周公、召公、毕公等良臣辅佐,政治蒸蒸日上,并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壮大反商力量。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领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但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周武王十二年,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

商朝亡。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但其实这指的是灭商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的时间,并不是周灭商这场战争的整体时间。武王伐纣的具体年限现在还有争议,至少有44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夏商周断代工程”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

灭商第三阶段:从周公东征到平定东方商朝虽然灭亡,但是地方上的亲商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为了安抚和镇压这些亲商势力,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继承殷商的宗庙。又在殷的周边封三位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围绕武庚建立三个封国,称为“三监”。随后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去世,周成王继位,由于年幼由周公旦辅政。

企图复辟的武庚联合对周公摄政不满的“三监”发动叛乱,周公旦亲率大军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感到中原难以掌控,在东部建设新都洛邑,同时开始大规模实行分封制度,将周王室和联姻对象姜姓的贵族子弟分封到周朝势力鞭长莫及的地方,建立齐、鲁、晋、卫等国,既是移民实边,又替周朝开疆拓土。

周朝军队同新封诸侯一起剿灭商朝残余势力,如鲁国就攻灭了依附商朝的奄国,齐国攻灭了薄姑,周军攻灭了徐、淮等九夷,还消灭了支持商朝的17个熊姓、嬴姓诸侯国,将“殷民六族”交给鲁国治理,通过这一系列军事和政治行动,才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彻底消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可见,周取代商,至少是经过周公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四代人的努力,数场战争才最终完成的。

周代商,到底是替天行道还是以下犯上按照《史记》记载,周灭商乃是殷商无道,武王姬发替天行道,推翻暴政。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商与周本就是敌对势力,双方处于战争状态。周文王被囚,并不是因为纣王听信谗言,而是在与商朝的战争中战败被俘。而后来的“武王伐纣”乃是纣王主力东征东夷,都城空虚。周武王乘虚而入,灭亡了商朝。

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是完全矛盾,至少我们可以得知,在殷商末期,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已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将士无心恋战,统治摇摇欲坠;而周国则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壮大国力反超商朝,把握有利战机,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所以,说周朝取代商朝,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付出了很多将士们的生命和鲜血,征伐与叛乱交织,绝不是商人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实现的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盛世  键商  大联  资本  市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