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在战斗中意外战死,是赵军投降秦军的根本原因。赵括不死,赵军虽然一样惨败,但还是有一部分会和赵括逃回赵国。总的来说,赵括和白起二人的攻守防线是韩王山一带,双方都认识到这个战略地的归属决定了双方的胜败。赵括不是冲不开白起的防线,而是拿不到他想要的韩王山。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坚固防线是怎样被消防水枪攻破的?

一、作战时机出其不意。二、作战方法脑洞大开。三、战前准备瞒天过海。以色列巴列夫防线耗资十亿美元,炮轰爆破都不行!埃及小兵:要不试试水枪?一、作战背景1967年中东战争(第3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夺取了大片阿拉伯土地,尤其是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但以色列政府知道,阿拉伯国家尤其埃及决不会善罢甘休,因为西奈半岛是亚、非、欧三大洲交汇的唯一陆地要津,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为了长期守住这一战略要地,1969年以色列先后耗资数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起正面宽约175公里、纵深长约10公里的防御体系。最令以军骄傲的是发明了"沙阵"。它与陡峭的运河连成一体,平均高度约25米,重点防御地段高60多米。以军还创造了一种秘密武器:火障。每座碉堡下面,埋有一串石油桶,用管道相连接。

只要一按电钮,喷油机会把石油喷到运河水面,电发火装置将其点燃,河面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整条运河成为一条火障。防线建成后,为表彰巴列夫的功绩,这条防线被命名为"巴列夫防线"。"沙阵"本身就是软的掩体,大炮轰击毫无作用。埃军设想出挖洞爆破的办法,即令渡河的工兵在沙坡上用铁锹挖出数个大洞,填入炸药后迅速撤离,然后引爆炸药,打开缺口。

但是,试验表明,沙是流动的,很难挖出洞来,也不可能炸出缺口。一时之间,众多埃军高级将领面对以军的"沙阵"束手无策,深感焦虑。二、脑洞大开:试试水枪1971年6月,一名年轻的埃军工程兵提出了"以水克沙"的绝妙对策,即使用高压水枪喷射沙堤。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实验表明,高压喷射一立方米的河水,就能冲掉一立方米的沙土;如果大量使用高压水龙,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以军的防御阵地缺口。

埃军上层采纳了这个建议。1973年10月6日,埃军向以军发动突然袭击。突击队员使用预先购置的高压水枪猛射"沙阵,顿时,"沙阵"化为" 泥阵",仅用5个小时,就顺利开辟出了60多条通道。埃军随即发起猛攻。以军根本无力抵抗,节节败退。三、启示和教训《孙子•虚实篇》讲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能墨守某种作战方法。

埃军攻破巴列夫防线,创造性地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的淋漓尽致。一、作战时机出其不意埃军选择了在1973年10月6日,斋月,以色列认为最不可能开战的时间发动攻击。为了隐蔽作战意图,开战前两个小时,埃及的军官还让士兵们到河里游泳,就在以色列放松警惕的时候,埃及的200架战机突然飞越运河,以色列90%的目标遭到猛烈的攻击。

二、作战方法脑洞大开奇思妙想般利用抽水泵直接抽取苏伊士运河的河水,用高压水枪喷水冲刷沙阵。沙阵化为一阵泥沙流,防守的以色列部队便毫无遮蔽的遭受攻击。三、战前准备瞒天过海当8000名埃及突击队员乘坐橡皮艇冲来时,以军士兵仍然不慌不忙,立即开启汽油管道并启动点火按钮,想用大火阻挡埃及军队前进,不料电钮按下后连半点火星也没有,原来前天晚上挨及侦察兵已经偷渡过河,用水泥堵塞了管道口,破坏了点火线路,所以没有半点火星。

二战苏德战争爆发,苏军精心打造的斯大林防线为何没有发挥作用?

所谓“斯大林防线”就是只苏联在1939年以前的旧国界上的主要地段所配置的一系列筑垒地域,从地图上看大致可以连成一条贯穿苏联南北的防线,人们一般将其称作“斯大林防线”。此外还有一个叫做“莫洛托夫防线”,即指1939年已经苏联在占领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新西部国境线上组建的一系列筑垒地域,。严格意义上说这两条防线都不能算作是一条连续的防线,各筑垒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隔,战时这些空隙将由临时构筑的野战阵地来补充,从而形成一条真正的防线。

不同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那样构筑严密、精良且连续,苏联的正面宽度实在太宽了,构筑一条完整的现代化防线造价实在太过昂贵了,将对苏联军队的现代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只能是在关键地点上构筑筑垒地域进行重点保护。由于“斯大林防线”并非一条连续的防线,这就使得德军装甲部队在进攻时可以选择绕过这些防御严密的筑垒地域,转而从那些临时构筑的野战防线上进行突破,所以在战争中这些筑垒地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本无法阻止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

不仅如此,由于苏联西部新国界线的向西推进,苏联也自然就将重点放在了新的“莫洛托夫防线”的构筑上,鉴于战争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快新防线的施工进度,苏联把旧有的“斯大林防线”上的筑垒地域都基本搬空了,其结果就是新防线在德军的突袭下很快丢失了,而旧防线早已经被拆的一干二净,更加难以阻止德军的进攻了。苏军原本是不崇尚防御的,在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依靠的是良好的机动和进攻赢得胜利,依靠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通过铁路线的输送来将他们的敌人各个击破,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国土实在是太大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上都维持巨大的军事力量,长远来看,苏联必须实施机动防御来使其有限的兵力去抵抗四面八方的敌人。

我们看到苏联红军非常重视骑兵的组建,到了后方又大力发展装甲部队,率先组建了大型装甲单位,这都是苏军追求机动作战能力的有力证明。如果不是政治上的因素导致苏军战役学说的倒退,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远比德国的闪击战理论要提前并且成熟。即便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也不是单纯的防御战略,而是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实施大量的反攻作战,即实施积极防御。

这些在国境线上构筑的筑垒地域就是为苏军的反攻行动而准备的,理论上来看,这些部署纵深防御的筑垒地域将成为苏军防线上的“支撑点”,使敌人难以在短期内攻克,这样敌人的突破口就较窄,无法形成宽大正面的突破,这样后方的苏军战役预备队就可以发起反击歼灭这些孤军突入苏军后方的敌人单位。从军事角度来看,构筑这些筑垒地域也可以解放大量的苏军野战部队,从而增加苏军的机动作战力量,谋求战场上的主动。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攻沙  防线  守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