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赵括并不是想撤军,而是继续夺下韩王山,变被动为主动。秦军夺取韩王山,是白起胜利、赵括失败的关键。如果赵括夺回韩王山,白起的口袋阵完全无用,白起也只能撤军或者和赵括决战。撤军是危险的,因为会被赵括在开阔地区追击。而决战嘛,一半对一半的机率。长平之战的失败,从战略上来说是秦军死守韩王山导致的。赵括亲自上阵搏杀以鼓舞赵军时期,也说明赵括对韩王山是志在必取。

赵括在战斗中意外战死,是赵军投降秦军的根本原因。赵括不死,赵军虽然一样惨败,但还是有一部分会和赵括逃回赵国。总的来说,赵括和白起二人的攻守防线是韩王山一带,双方都认识到这个战略地的归属决定了双方的胜败。赵括不是冲不开白起的防线,而是拿不到他想要的韩王山。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二战苏德战争爆发,苏军精心打造的斯大林防线为何没有发挥作用?

所谓“斯大林防线”就是只苏联在1939年以前的旧国界上的主要地段所配置的一系列筑垒地域,从地图上看大致可以连成一条贯穿苏联南北的防线,人们一般将其称作“斯大林防线”。此外还有一个叫做“莫洛托夫防线”,即指1939年已经苏联在占领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新西部国境线上组建的一系列筑垒地域,。严格意义上说这两条防线都不能算作是一条连续的防线,各筑垒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隔,战时这些空隙将由临时构筑的野战阵地来补充,从而形成一条真正的防线。

不同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那样构筑严密、精良且连续,苏联的正面宽度实在太宽了,构筑一条完整的现代化防线造价实在太过昂贵了,将对苏联军队的现代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只能是在关键地点上构筑筑垒地域进行重点保护。由于“斯大林防线”并非一条连续的防线,这就使得德军装甲部队在进攻时可以选择绕过这些防御严密的筑垒地域,转而从那些临时构筑的野战防线上进行突破,所以在战争中这些筑垒地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本无法阻止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

不仅如此,由于苏联西部新国界线的向西推进,苏联也自然就将重点放在了新的“莫洛托夫防线”的构筑上,鉴于战争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快新防线的施工进度,苏联把旧有的“斯大林防线”上的筑垒地域都基本搬空了,其结果就是新防线在德军的突袭下很快丢失了,而旧防线早已经被拆的一干二净,更加难以阻止德军的进攻了。苏军原本是不崇尚防御的,在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依靠的是良好的机动和进攻赢得胜利,依靠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通过铁路线的输送来将他们的敌人各个击破,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国土实在是太大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上都维持巨大的军事力量,长远来看,苏联必须实施机动防御来使其有限的兵力去抵抗四面八方的敌人。

我们看到苏联红军非常重视骑兵的组建,到了后方又大力发展装甲部队,率先组建了大型装甲单位,这都是苏军追求机动作战能力的有力证明。如果不是政治上的因素导致苏军战役学说的倒退,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远比德国的闪击战理论要提前并且成熟。即便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也不是单纯的防御战略,而是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实施大量的反攻作战,即实施积极防御。

这些在国境线上构筑的筑垒地域就是为苏军的反攻行动而准备的,理论上来看,这些部署纵深防御的筑垒地域将成为苏军防线上的“支撑点”,使敌人难以在短期内攻克,这样敌人的突破口就较窄,无法形成宽大正面的突破,这样后方的苏军战役预备队就可以发起反击歼灭这些孤军突入苏军后方的敌人单位。从军事角度来看,构筑这些筑垒地域也可以解放大量的苏军野战部队,从而增加苏军的机动作战力量,谋求战场上的主动。

袁崇焕在辽东建起了宁锦防线,为何还被清朝兵攻打到了北京城下?

前言: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后迅速崛起,后金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其子皇太极继位以后重用儒家出身的士大夫,推行改革,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明朝这边一片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皇帝继位之后重新启用袁崇焕担任抗清首席大将。皇太极、崇祯、袁崇焕三人注定有一番较量和故事。后金、蒙古、明朝三方形势一、袁崇焕构建宁锦防线老袁同志上任之后,心想明军在平原之上很难和八旗铁骑相抗,就决定依托锦州和宁远两座关外的坚城打造出一条扎实的防线,杜绝清军从辽东向南发展。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沙  加强版  防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