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不但没盘古什么事,连这两个字都没出现。这就说明了一个可能:盘古的开天,与“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的所谓开天,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就是篇首第一句说的对于鸿蒙的理解,开天辟地的传说中,天就是天、地就是天,开辟就是劈开混沌;但在一些古典小说中压根就不把盘古当回事,以至于否定了他并非“首生”之人,至于开辟也另有解释,即启发民智。

北宋理学家胡宏(世称五峰先生,即胡五峰)说:混沌之世,天地始分,有盘古氏者,生于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明确提出天地之分与盘古没有关系,盘古所开者曰“混茫”,所谓“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通俗来讲,就是民智。明末清初有一本非常出名的讲中国神仙的书,叫《历代神仙通鉴》,首章对于天地化生有独到的解释:凡物之生,必由胎卵。

胎卵象圆而生于水,故水涵天外,地为天包,厥外惟寂,厥中惟灵。天一生水,如人身之有血也;地二生火,如人身之有气也。水火既生,则有风云雨雪施行于其间。阴阳迭为消长,日月错行代明,有寒温暑凉四时之候,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接下来对胡五峰先生的盘古为“三才首君”又有一番演绎。至高神叫玄玄上人,鞠育五方五老。北曰沧浪,生一人为水精子;南曰沧浪,生一人为赤精子;木公生于东之尾闾;金母生于西之昆仑;大地中央产一人名曰黄老。

五老体生生之道,遂五气洽化,斡旋天地,成就天人,炼生一阳象婴儿与一阴形姹女。这两人就是真正的人类初生父母。二子洞晓阴阳,牡牝乍交,胚胎始结,育两男两女。四男女承襄天化,又生四男四女。八子又生五十六人,又是阴阳相半。于是生息渐蕃,终至于摩肩接踵,繁衍到处处都是。此时方有盘古出世:时有出类一人,生于大荒之野,身材四倍常人,头角峥嵘,面目奇异,肢体密砌绀毛,獠牙倒出口外。

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是谓盘古氏,又曰浑敦氏。见山岭崎岖,川源浩荡,彼此阻绝不通,乃教众人于济渡津头,搭起浮梁,填平冲激。自审山石之精坚者,执之以椎凿险峻巉岩,一时否塞开辟,相通往来。众皆服其作用,相与尊奉之。盘古遂出御世,是为三才首君,始有君民之别。写到了盘古的样貌、功绩、称帝。天、地、人合称三才,盘古教万民搭桥治水、凿石开山以通往来,人们得到了交流、整个民智就会上升,自然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在中国神话中是“混沌七日开”,为什么在西方《圣经》中也是“上帝七天创世”?

中华人的上帝是帝俊,相同西方上帝。圣经有七日创世说,中国浑沌七日说起源于庄子,成型于西汉。下面详述:“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在西极,对照少昊在东极孺颛顼,日月出入之暗喻.”日月神教”与黄帝无关,少昊与颛顼又如何是黄帝子孙?在涿鹿之战中,也无二人身影,这让我们不得不质疑司马迁所创的黄帝家谱!对照《山海经》说帝俊与舜比邻而居,《尚书·舜典》讲舜“类于上帝”,可不是说帝俊是天帝?殷商甲骨文中的“帝”、“上帝”与《周礼》、《诗经》的“昊天上帝”,也是如此了。

可见,春秋战国之前,上古祭天,是以帝俊为偶像。《山海经》写黄帝,也多以人的视角来写,人文主义的雏形已现,譬如虽然说黄帝生了东北二海神,但在涿鹿之战中,是九天玄女与应龙作为战神出现。《周礼·天官冢宰·大宰》:“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拒”亦作“矩”.《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屈原在《九歌》中歌颂太阳神东皇太一,来源于《山海经》里的《九歌》,可见东皇太一之说,由来已久。所以,唐代杜佑在《通典·礼典》中说:"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中国上帝之说,历史悠久,这名头居然被洋上帝霸占了,归根结底,是中国人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帝俊!俄滴个天啊!王国维考证,帝与蒂通,那么,华夏之华可不是花吗?有了蒂,才有鲜花盛开!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祭司而已,因为名字为王母而被后人吹捧为王母娘娘;女娲也只是生十巫而已,而帝俊夫妻生十日与十二月,才是衍生中华人的始祖。

女娲造人是后人造神,伏羲与女娲故事的原型,则是帝俊夫妻而已,可惜后人无知了。这大概是后人索引乃至创造盘古的源头了,但作者写作,并不明显并且有南北之分。《周书·周祝》有云:天为古。也有天帝之意,如:古帝(指天帝);古后(先王)。联想诺亚方舟与盘古(另作瓠,即葫芦,庄子所言葫芦、混沌之意,中国版诺亚方舟)开天,都与舟有关,洪荒之后人群生,那斧子则是后人想象附会,其实,斧子在上古是工具,也被用作帝王象征物.后人也用,例如赵匡胤用玉斧来做镇纸物.

 7/7   首页 上一页 5 6 7 下一页

文章TAG:封神  灭神  教三圣器  七日  目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