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进此举的目的是想胁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董卓还没有到京城,何进已经事败身亡,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董卓便率领将士到北芒山迎接少帝,保护少帝返回宫中。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手下将士杀掉。何进、何苗的部众没有归属,便都依附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所以京师的兵权只掌握在董卓一个人的手里。

废立扬威,凶残不仁 这时董卓以很长时间不下雨为借口,迫使少帝下令罢免司空刘弘,而由自己出任司空,不久升任太尉,又让少帝授予他符节及虎贲卫士。董卓废黜少帝为弘农王,随即又杀掉弘农王和何太后,改立灵帝的小儿子陈留王刘协,这就是献帝。董卓升任相国,并让献帝封她的母亲为池阳君,并为母亲设置家令、家丞等官员。

董卓率领精锐部队来到京师后,正赶上朝廷大乱,所以能够独断自主做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控制了朝廷的武库和军队,占有国家的珍宝,威震天下。董卓生性残忍暴虐,于是用严刑酷法来威慑众人,睚眦必报,满朝官员人人都害怕自己不能保全性命。他曾经派遣军队到阳城,当时正好赶上二月初二,百姓都在设灶下拜祭神灵。军队的士兵冲上去,砍下所有男子的头颅,驾驶他们的车辆和牛,装载着妇女财物,把砍下的头颅拴系在车辕和车轴上,一辆挨一辆回到洛阳,并说是攻击盗贼所缴获的,士兵们高呼万岁。

军队进入开阳门后烧掉带回来的头颅,把妇女们分给士兵做婢女侍妾。董卓甚至还进入宫中,奸淫宫女和公主,他的凶残叛逆就是这样。迁都洛阳,权倾朝野 河内太守王匡派遣泰山郡的军队,驻扎在河阳津准备进军洛阳讨伐董卓。董卓派出一支疑兵做出要从平阴渡河的态势,然后暗中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从小平津北渡过黄河,绕到王匡的军队后面发动突然袭击,在河阳津北大败王匡军,王匡的军队几乎全军覆灭。

董卓因为山东群雄都想起兵来讨伐自己,惶恐不安。初平元年二月,他便胁迫献帝离开洛阳迁都长安,临走前焚烧洛阳皇宫,把洛阳地区皇帝、大臣的坟墓全都挖开,盗取里面的宝物。董卓到了西京长安后,自任太师,给自己加称号尚父。 董卓又在郿县修筑城堡,城堡的墙和长安城的城墙一样高,里面储存了够吃三十年的粮食。声称如果大事成功,可以雄踞天下。

如果不成功守在郿坞里,也足以终老。 弄权害民,人神共愤 董卓十分残暴,他曾经将投降的士卒几百人押到酒席间,当众割掉他们的舌头,还有砍掉双手双脚,挖出双眼的,但他镇定自若,泰然无视。 太尉张温素来与董卓关系不好,董卓对他怀恨在心,借着天气变化,让人诬告张温与袁术勾结,将张温鞭打至死。董卓还派人严密监视天下百姓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不轨言行,立刻严刑拷问,轻则刑罚重则处死。

当时天下百姓人人自危,见面也不敢交头接耳,生怕被人听到受到惩罚。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初平三年四日,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董卓的将领吕布共同谋划诛杀董卓。这时,汉献帝的疾病刚刚痊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吕布让同郡老乡骑都尉李肃等人,率领十余个亲兵穿上宫廷卫士的服饰,装作守门的卫士。 吕布按怀里藏着诛杀董卓的诏书,董卓刚到,李肃等人就上前用兵器刺杀董卓。

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征兵制,就是朝廷征发适龄老百姓去参军打仗。从战国时代开始兴起,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征兵制是主要的一种兵制。这一期间战争规模都非常大,秦灭楚国的时候动用了60万军队,前秦苻坚攻打东晋竟然动员了96万士兵。这种制度要求国家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对生产的破坏肯定很大,这么多农民被迫放弃种地去打仗。募兵制,就是职业军人,吃粮当兵。

唐中期开始在边境设立十个节度使,大量招募职业军人。安史之乱后,河北淮西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两宋,都是实行的募兵制。现代民国时期也是募兵制。这种制度就是国家要保证有非常强大的财力养兵,缺点是地方割据势力也可以养兵。看看民国军阀就知道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力度是和钱挂钩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兵役制度,介于二者之间,属于半专业化军人。

比较典型的就是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朝廷指定一部分特定人群服兵役,给予田地或其他优惠政策,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本民族就成为这种半职业军事集团,清朝八旗兵就属于此类。明朝时候的卫所制也属于这种兵制,200多万卫所军户平时在家种地,打仗出兵。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国家能够大幅度减轻负担,但是亦兵亦农的军事体制,想要二者兼顾其实结果往往不好。

闯王兵临城下,清军围困京城,明朝的藩王们去哪呢?为何不擎王保驾?

藩王体系是明朝特有的一种分封制度,当年朱元璋搞这套制度,应该是有公私两个心理的,公心是当时蒙古等少数民族无法完全剿灭,需要有信得过的人戍守边疆,藩王是最为得当的任选,自己儿子都信不过,那还能信谁呢?私心就是朱元璋出生平民,本来是没有根基和势力的,为了保证王朝的延续和正统,大量分封诸王可以在几十百年间形成根基血统,保证朱家王朝的合理性。

但是在外寇包围北京城,李闯王兵临城下的时候,明朝的藩王们别说是带兵勤王了,就连拿出内帑充当军饷的人都没有,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藩王原来去做同了一件事情去了,那就是兼并土地、荒淫无道、穷极奢华,但是唯独不会为大明江山着想,就更说不上什么为百姓了,在他们眼中打仗是皇帝和官员的事情,和自己是不相干的,自己就是负责享受就行了,其余的完全不用操心。

《绥寇纪略》记载下的楚王朱华奎,就上演了这样极度荒唐无耻的一幕:当急红了眼的官员们齐集楚王府,磨破嘴皮子求着朱华奎掏些军费时,朱华奎却只是淡定的拿出了楚王府那把朱元璋所赐裹金椅子,意思是我这没钱,就一把裹金椅子,要就拿去,这谁敢拿啊!但是事实是在张献忠攻陷武昌城后,号称“没钱”的楚王宫里,被张献忠前后搂走了“金银各百万”,以至于“辇载数百车不尽”,连张献忠都忍不住怒道,有这么多钱财而不散尽守城,平白的等我来取,不是傻子又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问两个问题,藩王为何这么有钱?有钱为何又一毛不拔?因为藩王制度有两大问题,第一是藩王是世袭罔替而不是逐次降级,这导致藩王宗室人数越来越多,明朝中后期的一部分皇家后裔基本就成为了生育的机器,到明朝灭亡时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女的不算光男丁就将近10万。

而这些宗室按照制度可以享受禄米,但是又不用做任何事情,几乎是白拿工资不做事。不做事却还要占用国家粮食,单是嘉靖四十一年(1561)离明朝灭亡还有七十七年,明王朝“恩养”宗室藩王禄米的支出,就多达853万石。这是什么概念,就以当时的河南省为例,河南全省的存粮只有84万石,而养活河南一省的宗室藩王,却需要粮食192万石,属于严重的入不敷出。

第二藩王制度在明朝发展中变形了,最早的藩王是不许拥有土地,更不需参与士农工商,也没有任何行政权利,这主要是朱元璋怕藩王染指国家机器对皇权不利。但是朱棣因为得位不正,所以用提高藩王福利待遇的方式换取藩王对军事和政治野心的放弃。这导致宗室兼并土地,与国家争夺田赋税收,还是以河南省来说,当时有“中州地半入藩府”之说。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三国  募兵  袁绍  保卫  评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