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亚地区的一系列汗国,基本上都被突厥化和伊斯兰化。东欧地区的还保留了萨满文化,蒙古高原的蒙古部落逐渐接受了藏传佛教。因为文化体系的不同使得曾经的大蒙古国很难再重新联合起来。第二,各地强国对蒙古的征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贴木耳一通乱扫,基本上荡平了中亚的蒙古人。西亚蒙古人屈服在土耳其人的脚下。东亚虽然蒙古屡屡进犯大明,但多数时间还是被大明压着打,后来大清崛起,又是直接扫平了东亚蒙古诸部。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三国魏、汉、吴混战期间,是有外族对中原进行入侵的。只不过当时的魏汉吴三国,都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特征,军队的战斗力彪悍。因此当时的蛮夷部落稍稍冒头,立刻就会引起三国的注意。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军事高压下,三国时期的蛮夷部落,规模普遍都不大,没有机会成为像西汉、两宋时期的匈奴、契丹、蒙古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蛮夷部落联盟,甚至是汉化政权。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魏灭高句丽,曹魏派人刺杀鲜卑番王柯比能;蜀汉征南中蛮夷;东吴围剿山越和南征交趾。先说曹魏团灭高句丽之战。其实曹魏和高句丽原本不接壤,中间还隔了辽东公孙康。当年曹操在灭袁绍家族后,由于急着南下征荆州,便没有继续东征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向曹操称臣纳贡,两家变成了臣属关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起兵抵抗曹魏,并自立为王。

这一下,可就给了曹魏出兵讨伐的借口。公元238 年,曹叡派太尉司马懿领兵攻打公孙渊,一举灭了公孙氏。辽东遂归曹魏,北方地区也彻底统一。当时,高句丽也派兵协助了司马懿,共同攻打辽东。但曹魏攻下辽东后,由于当地的汉人死伤无数,曹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统治形同虚设,没有在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建立有效的统治,于是高句丽王便觊觎辽东,打算乘机吞并这一地区。

正始四年(243 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侵袭六安,魏国南线吃紧;次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主动征讨蜀汉,结果陷入苦战,魏国在西线也吃紧。高句丽的东川王见曹魏两线吃紧,便借机终止了与曹魏的联盟关系,并发兵袭击了辽东的西部,还攻下两城。高句丽大臣沛者得来以绝食的方式死谏,劝东川王不要惹恼了大魏,以免招来亡国之运。

当时东川王骄横跋扈,拒绝了大臣的死谏,并继续增兵,又攻陷一城。于是曹魏国内群情激奋,纷纷主动请缨要去灭了高高句丽。正始五年(244 年)秋,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奉诏东征,领步骑兵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的东川王闻悉后,也亲率兵马两万余人北出沃沮,在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通沟河一带布防,随后西进迎敌。

几天后,东川王所领兵马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的江口村与毌丘俭所率的魏军遭遇。双方各自在军前布阵。随后进鼓,进入厮杀。两军交锋后,曹魏的骑兵一马当先,步兵负责扫后。毌丘俭自领一队骑兵在前冲杀,魏兵皆以死相搏。高句丽军根本抵挡不住,随即陷入大溃败。事后在打扫战场时,魏军一共斩获了高句丽军近一万多首级。高句丽军在主力被重创后,东川王率残部退回沸流水重整兵马,准备再进行反击。

但是毌丘俭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在初战大胜后,继续向高句丽腹地追击,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东川王,并在当地再破高句丽军,再次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人。连遭两败后,高句丽的东川王带着妻子及千余残兵逃往东沃沮,打算坚守丸都山城,与魏军进行周旋。魏军在追到丸都城后,采取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侵袭的战法。选派了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爬进了城内,这些人与城外的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丸都城。

但是魏军在攻城功臣中,高句丽的东川王在军士的掩护下,再次突围,逃往了东濊。魏军在攻破丸都城后,毌丘俭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并对南沃沮的高句丽部民,采取烧光杀光的策略。因此一时间,丸都附近百里之内,尸横遍野,三韩震慑。第二年,为彻底平定东北。毌丘俭再次率军东征高句丽。东川王得知消息后,一路逃到了现在朝鲜半岛,打算避其锋芒。

但是魏军决心很强,丝毫没有退兵之意。东川王逃到哪,魏军就追到哪。并先后在沃沮和东濊再次斩杀一万多高句丽军,几乎将高句丽的主力打废了。魏军将国境线从鸭绿江推至现在韩国北部地区后,吓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土著。于是韩族部落纠集各部反魏势力,与魏军在现在的韩国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龙坪地区进行决战。决战之初,魏军失利。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屠城  廉颇  合力  粮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