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桓齮一头钻进了口袋里,赵军三面合围,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此战史称:肥之战,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国因连年战争,国力衰弱,秦国又派王翦统帅大军进攻赵国。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自认未必打得过李牧,遂玩了一出反间计,用重金收买了曾经陷害过廉颇的赵国大臣郭开,让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就这种“小儿科”的计谋,赵王迁竟然信了,派人取代李牧、司马尚,李牧知道有小人陷害他,对赵王使者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迁得知李牧不听自己的命令,直接派出亲信杀了李牧。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红辰说历来名将们能够战无不胜的前提是,有一个明事理的君主。卫青、霍去病能够大败匈奴、纵横大漠是因为皇帝是汉武帝,岳飞没有灭了金朝的原因是,他的皇帝是昏君赵构。

古代战争中,骑兵对步兵的优势究竟从何而来?

骑兵是古代战争的坦克。在没有空军的时代,拥有骑兵的部队就是拥有坦克的部队,而只有步兵的部队只能被动挨打。南北朝之前的骑兵都是轻骑兵,因为铁制马镫没有出现,所以骑手无法在马上穿戴沉重的铠甲,也无法作出高难度的动作。所有秦汉之前的骑兵主要是依靠机动力和骑射这两样优势。机动力的例子比如战国时代马服君赵奢在阏与之战中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打秦军措手不及,取得了胜利。

骑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就是学习胡人的服饰和战斗技术,将骑射这一项战斗技能发扬光大。也正是因为秦汉时代骑兵都是轻骑兵,所以那时候骑兵冲击力比较有限,无法对步兵方阵形成有效杀伤。比如汉武帝时代的李陵,就曾以五千步卒,在战车和盾牌的掩护下,依靠弓弩与八万匈奴骑兵激战,既然杀伤敌人数万人。三国时代的界桥之战,也是袁绍的大将麹义,依靠八百弓弩兵和大盾兵击败了公孙数千“白马义从”。

这都是弓弩兵加重步兵和战车击败轻骑兵的经典战例。到了南北朝时代,骑兵得到了长足发展,铁制马镫、高鞍、马槊的相机装备,使得骑兵从轻装化转向重装化。这就相当于把二战的日本薄皮坦克换成了德国虎士坦克。无论从冲击力和防御力上都大大增强。这个时候,步兵在重骑兵面前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当时的重骑兵“甲骑具装”,一个冲锋下来就好像一群黑铁塔砸过去,任何步兵方阵都都难以抵挡这种怪物。

而弓弩对重骑兵的杀伤力锐减,重骑兵的重铠重甲几乎无法被直接穿破。当时想要对付重骑兵,只有像刘裕那样依靠地形,用车步弓骑多兵种混合军团,才有可能击败重骑兵。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在平原野战击败胡人重骑兵的例子极少,典型的比如岳飞北伐,这样的例子屈指可数。重骑兵对于战马素质要求很高,甲骑具装的重量在数百斤,战马不够强健根本无法负担这种重量的反复冲锋。

而优良战马都产自高纬度地区,即北方高原地带,这是中原王朝的劣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重骑兵还对骑手的骑术和耐力有极高的要求,中原王朝不善骑马,很难完成甲骑具装的战斗要求。所以中国古代很难组建出规模庞大的重骑兵部队。这也是为什么唐朝以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帝国大多被动挨打,一旦失去长城和河套地区的优良产马地,就很难组建古代的重型坦克部队。

为什么火器运用以前骑兵对步兵的杀伤力这么大?

骑兵在古代战争中有极大优势,除了提问者提到到骑射手放风筝以外,骑兵相对于步兵还是有以下几个优势的。第一,极大的机动性。步兵打骑兵最尴尬的局面就是:赢了没法扩大战果,人家骑上马就跑,累断两条腿也追不上,等你追累了,骑兵掉头就打你一家伙;输了跑不了,只要步兵方阵被打散,没有了相互掩护的步兵,在骑兵面前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且步兵逃跑还跑不过骑兵。

第二,强大的冲击力。和蒙古的骑射手为主的轻骑兵相对应的就是重甲骑兵,骑兵冲锋积累的冲击力,集中在骑枪一个点上,步兵是没办法抵挡的住的。步兵只能收缩防御,拿长枪对准骑兵,来遏制骑兵的冲锋,但这也只能起到防御的结果。第三,远超步兵的防护能力。由于步兵身体素质问题和步兵要长途跋涉的原因,步兵没法装备重甲。骑兵则不一样,因为骑兵是骑在马上的,只要战马能够撑得住,骑手就可以穿重甲。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骑兵  横扫天下  马其顿  杀伤  伙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