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组织度,或是组织度不能延续,会是什么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鲜卑第一汗国。东汉时期的鲜卑部落在檀石槐率领下,南掠东汉,北驱丁零,东击扶余,西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故土,将匈奴完全撵出草原,其势力巅峰时期,地盘南北跨度七千余里,东西跨度达一万四千余里。对东汉造成巨大威胁。不难想象,如果鲜卑继续扩张,而中原又陷入汉末诸侯混战。

怕是鲜卑人要提前一百多年进入中原了。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檀石槐死了。檀石槐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和连无能,未能持续组织度,搞得鲜卑四分五裂。一个新兴游牧帝国,刚崛起就土崩瓦解。直到150年后,随着匈奴入侵中原,鲜卑才趁势二度崛起。但鲜卑人二度崛起时,已经分为数部。他们自己还内斗呢。如慕容氏与宇文氏、段氏在辽东的战争。

如拓跋氏与慕容氏在中原的战争。经过一番内战后,拓跋氏成为最后赢家。虽然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也曾雄极一时,可要与后来的蒙古帝国相比,北魏还是差了几个段位。所以说,成吉思汗不单只是会打仗,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也是极优秀的。具体来说,三点。一方面,他吸取了匈奴、突厥、女真的成功经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95个千户打破了原有的旧部落体系,增强了蒙古人的组织度,提高了动员效率和凝聚力。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的千户授封制,不是简单的打散了原来的部落,进行重新组合。因为很多千户并不是过去的旧贵族。而是成吉思汗根据军功,重新册封的。因此,千户出身各不相同,有贵族,也有平民,甚至还有奴隶。可以这么说,千户制度就是秦国军功爵制度的翻版。成吉思汗的改革力度不亚于当年的商鞅变法。另一方面,改革组织架构的同时,成吉思汗还利用宗教将孛儿只斤家族神圣化。

待建立起黄金家族的神圣性后,他又将宗教领袖处死,使得蒙古部落再无人可与黄金家族争夺神圣性。再一方面,解决了家族神圣性问题后,成吉思汗还与千户们进行深度的利益绑定,以避免贵族与黄金家族离心离德。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怯薛军”的建立。成吉思汗组建怯薛军,规定蒙古贵族必须让自己的子孙到怯薛军中服役。他此举,并不是指望这些官二代、富二代能在战场上多杀敌,而是以此为契机,把贵族子弟全部笼络到一起。

在战争中,怯薛军主要负责大汗的安全。他们的护卫职能大于作战职能。由于他们是大汗最亲近的人,所以在官爵晋升上,这些贵族子弟往往是如同坐飞机一般。如此一来,怯薛军中的二代们,自然就会维护大汗权威,他们的老爸如有不轨,他们会坚决反对。在回家继承千户,和成为汗国的权臣之间,明白人知道怎么选。利益给的足,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与众多蒙古实力派自然就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解决了利益绑定问题,成吉思汗死前,还确立了分封制。也就是他死后,四个儿子都能分到家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蒙古过早陷入内战。总体而言。成吉思汗的成功,根源在于其政治上的成功。而非单纯在于军事方面。因为无论是“骑射战术”,还是“伪退战术”。这都不是成吉思汗的个人首创。比如当年匈奴人和突厥人的骑射本领,就不在蒙古人之下。

还如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在位时,他也是采用这两套打法,曾一度打得金国名将完颜宗弼(金兀术)束手无措。但为什么合不勒汗去世后,蒙古却没能延续战术,顺势起飞呢?说到底,能否避免内斗,能否从内部建立起组织度,并使这种组织度持续下去,才是一个游牧民族崛起的关键。战略战术很重要,但保证部落不分裂,避免自己人打自己人,更重要。

实际上中原王朝在对付游牧民族时,往往也是先从其内部下手,搞乱其内部凝聚力,然后用军事手段,一面打击,一面拉拢。比如唐太宗就是这么瓦解东突厥的。当然,成吉思汗的在政治上也有失败之处。他的分封制就是后来蒙古衰落的主因。经过成吉思汗的分封后,窝阔台虽然成了新任大汗,但他比起成吉思汗,实际只是部落联盟体的共主。

而诸王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军队,窝阔台对诸王的私产是没有支配权的。对于诸王的军队,窝阔台也只有战时征调权,并没有领属权。这就有点类似周朝的体制。当年周朝就是在这种体制下,利用诸侯驱逐了盘踞在中原的蛮夷,为后来华夏文明在中原立稳脚跟,奠定了基础。可是在这种分封制下,分裂是必然。一旦当君主的权威受到挑战,诸侯不理会君主,王朝自然分裂。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帝国时代  英雄  帝国  早期  前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