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六年十月,张璁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掌都察院事,他还仿效明仁宗赐印的故事,请求世宗也授予他密疏言事的权力。 到了嘉靖中后期,内阁首辅如夏言、严嵩等,俨然一朝丞相,权倾朝野。隆庆三年十二月,大学士高拱兼掌吏部;次年三月,阁臣赵贞吉又兼掌都察院,至此,内阁收拢了外廷、言官的最高权力,高拱更是“以吏部为凤池,至进首辅亦不忍舍,出而斥陟,入而执允”。

隆庆六年,明穆宗去世,首辅高拱被罢免,而接替他出任首辅的是张居正,正是此人,最终将内阁的权力推上了顶峰。在罢免高拱的次日,刚刚即位的神宗皇帝朱翊钧就在平台召见张居正,并且对他说,“凡事要先生尽心辅佐。”在张居正执掌内阁的十年里,他不仅以帝师身份常摄大政,还内结司礼监,并以慈圣皇太后为后援,擅罢朝臣。此时, “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示如属吏。

”即便在张居正归家居丧时期,神宗仍然命吕调阳等内阁其他辅臣, “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分。”内阁如同相王,而皇帝则垂拱而治,张居正时期的内阁,权力发展到了至高的顶峰。四、末路长歌:内阁开始衰落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自此明神宗君临天下,张居正被清算,一世英名,付诸流水,在其之后,其他内阁成员鉴于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的教训,不敢再对皇权发起有力的挑战。

从遗诏的起草如何看明朝皇权与内阁的关系?

明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皇帝的遗诏一般都应该由内阁首辅来起草。由于内阁有“代言之司”和“出纳帝命”的职责,所以,内阁的头等大事便是起草遗诏。不过,内阁起草遗诏的时候,虽然有批红权的司礼监在场;但它们一个是皇权的秘书,一个是皇权的家奴,在这个时候,它们已经不是相互制衡,而是要利益妥协、相互配合了!由此可见,内阁在起草遗诏的过程中,对后来的皇权影响非同小可!由内阁起草遗诏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内阁可以把他们自己的思想和以后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写在遗诏里面,然后让继任者去实施。不过,明朝的皇权也是非常会玩制衡的,尤其是明成祖改进了这个内阁制以后。无论是司礼监还是内阁,其实,它们都不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即使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亲政,但皇权却岿然不动!其中的奥秘,就是皇权虽然不能触碰内阁制度,但皇权随时都可以干掉首辅或阁臣。

如何评价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对皇权的制约程度有多大?

其实明朝的内阁制度是皇权和相权的变相争斗,在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皇权和内阁官员的争斗就一直不断,有时是皇权压过了相权,有时是内阁把控了朝廷。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后,自己完全把权利抓在手上,权利是增大了,只是朱元璋自己要一个人去完成所有的事,一天要批改几百个奏章,实在累的吐血,所以朱元璋开始是让一些民间有学识的人帮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只是提供意见罢了。

后来发现这些人没有官场经验还是不行,因此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翰林学士,编修文书的低级官员帮自己处理一些文书工作,这些人在殿阁工作,所以被称为内阁学士,这就是内阁的雏形。那时的内阁学士完全是朱元璋的秘书,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权利和官位都是低下的。到了朱棣当政时,内阁制度就成了国家的正式机构了。朱棣让杨士奇,杨荣等人参与内阁,随着时间的发展,内阁官员的品级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加重,内阁的官员凌驾于六部之上,甚至有的内阁成员还兼职六部的尚书。

内阁的成员一般都是个位数,由官员推荐,皇帝最后决定。内阁官员的有首辅,次辅依次排列,内阁首辅也称宰相,名义上不是宰相,但有宰相的权利。内阁主要是给奏章提写意见,皇帝根据意见再用红笔批红,这样事情就做下来了。随着内阁权力越来越重,甚至威胁到了皇权,内阁的权利大到可以把皇帝的圣旨原封驳回拒不执行的地步,因此到了宣德皇帝时,宣德皇帝在内廷开个读书班让太监们读书,有文化的太监可以做到司礼监太监,帮皇帝批红,这个权利就大了,所以造成了明朝宦官乱政的局面,其实就是皇帝扶持太监对付内阁,加强皇权罢了。

正德皇帝时出了个大太监刘谨,刘谨对内阁官员可是大力的打压,一度让内阁抬不起头来,皇权占了上风,当然到了最后,正德皇帝还是把刘谨给杀了。嘉靖皇帝时,通过大礼仪的争斗,嘉靖把内阁首辅杨廷和给干趴下了,内阁完全成了嘉靖皇帝手中的玩物。嘉靖通过自己的权谋,完全把内阁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然嘉靖几十年不上朝,却牢牢的控制了朝廷,内阁在嘉靖手下就是应声虫,对皇权一点威胁都没有。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内阁  滔天  无双  王权  权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