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因此商鞅变法不会因为商鞅的死亡而改变。对于违法的公子虔、公孙贾、孟西白三将,商鞅都给予了刑法;对于守法的老太师甘龙则赐了一块牌匾:守法楷模!因此秦国老世族均想以商鞅之法刑治商鞅,以报家仇政仇,欲将商鞅之功居为已有,且废商鞅之法。

秦国成也商鞅败也商鞅,这种说法对吗?

秦国成也商鞅败也商鞅,这种说法对吗

秦国的确是“成也商鞅,败也商鞅”!为什么这样讲?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秦国的确是因为秦孝公启用了商鞅,大胆进行改革,才得以转变了落后于“国际”潮流的局面。“商鞅变法”也的确起到了促使秦国在军事、政治以及农业生产方面的“大跃进”。使秦国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使秦国人“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为了能以军功晋爵,改变自身处境而亡命于疆场。

"商鞅变法"更是用驭民之术,使得秦国人唯知以“耕、战”为安身立命之本。因畏惧秦法而丝毫不敢稍有违抗——商鞅变法在实际上是将秦国及秦国人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从而产生出无敌于天下的杀伤力和破坏力!②秦朝的最后崩溃、灭亡也是因为拜“商鞅变法”之所赐。这是因为:秦法严苛,秦国人即使是心有不甘,也己经习惯了。

可是如果把这些未根据新的形势而做出改良的秦法,扩大套用到那些新佂服的原六国土地上,却一定会受到反弹。在秦王嬴政时期,为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而利用严苛的秦法,对秦国人的民力进行了过渡透支!也导致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积累下来的国力,受到一定的不易察觉的损耗——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掩盖了这一切。国力的损耗、民力的透支,便决定了单纯依靠严刑峻法去维系统治的作法,注定是难以长久的。

在秦朝统一天下后,应该做的是:修正“商鞅变法”中积累下来的己经不合时宜的弊端,以及弥补其不足!然而无论是秦始皇,还是秦二世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有公子扶苏意识到了“商鞅变法”的不足与危险,但他却没法去影响和改变秦始皇的顽固态度。最终,秦朝的短暂统治也因此而土崩瓦解,乃至于灰飞烟灭了!这就是所谓的秦国(秦朝):成也商鞅,败也商鞅吧!。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结局为何不同?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结局为何不同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依军功授爵位; 建立县制;变法之后,老百姓获得了田地,有了生活来源,努力劳作就能养活妻儿老小;参军作战,杀敌立功,就能光宗耀祖,成为贵族。此外,县制的建立,使得统治阶级更加贴近老百姓,组织结构扁平。

变法的执行力度,效果都能很快得到反馈。因此,秦国迅速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2.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青苗法,就是帮助老百姓更好地生产,春天缺苗政府给苗,秋收之后还钱; 募役法(免役法),就是本来老百姓本来要服兵役,现在可以交钱给政府,政府花钱找别人代替; 市易法,就是政府建立仓库,民间缺粮就平价放粮,民间多粮就平价购入; 等等...简单说明理解一下,发现出发点都很好,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但是很容易就想到这中间问题出在执行过程中。青苗法规定每个地方有定额,出现了强行摊派。富户根本不需要,结果摊牌给了穷人,最终却还不上;募役法对穷人而言,依旧毫无用处,没有钱去免役,反而要去更多的承担劳役,荒废田地;市易法也有类似的问题,执行过程中价格并非按照最初的指标去走,结果成了市场上最大的奸商;总体对比下来,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受益的是绝大部分底层人民,于国家统治也大有裨益。

而王安石变法则是要“理财”,增加政府收入。此时国家机关层级太多,任务一层一层向下分配,执行者得不到监督,最终完全走样。此外,统治阶级的支持力度不一样。秦孝公倾全力支持商鞅,反对派大都清出朝野。而王安石的支持者聊聊无几,大多是曲意奉迎之徒,钻营利益之辈,宋神宗久居深宫,不知民间疾苦,对王安石也无法听之信之。

商鞅是大秦的“英雄”,为何难逃车裂下场?

商鞅是大秦的“英雄”,为何难逃车裂下场

商鞅已经完成了他变法强秦的历史使命,接下来的历史使命就是以死殉道,此商君必死之根本原因。变法者,利害之重新分割也,失去的利益的人必然会对变法权臣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韩非子在《孤愤》中写道:(变法者)不戮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也就是说变法权臣最终都会被既得利益者以公法诛之,或者以私剑杀之,商君死于公法而苏秦死于私剑。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莫兴  绝粮  图文  商鞅  争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