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历史上也曾经是有过的。当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去以后,赵构就南逃,在归德府称帝,并且遥尊宋钦宗为太上皇(宋徽宗早就是太上皇了,自然就不需要遥尊了)。由此可见,当朱祁钰也这样做以后,从法理上讲,也就是只有朱祁钰一个皇帝,并不是有两个皇帝。但是明朝确实有一段时间,是有两个皇帝的。这一段时间,还是发生了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身上。

当时,朱祁钰生了重病。朱祁钰虽然生了重病,但是他觉得自己还能熬过去,所以也还是没有打算立太子。他只是把石亨叫了进去,让石亨好好保护皇宫,别出现什么意外。石亨出来后,他觉得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了。同时,他也知道于谦、王文等人正在商量立朱见深为太子,然后第二天再去向朱祁钰请求的事情。(朱见深剧照)实际上朱见深本来就是太子,只不过朱祁钰上台以后,想要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于是把朱见深废了,立自己儿子朱见济。

但是没多久,朱见济就夭折了,而朱祁钰又没有新的儿子,因此,朱祁钰就没有再立太子。他打算等到再有儿子的时候再说。石亨觉得,如果朱祁钰同意立朱见深为太子,那么,将来朱见深当了皇帝,朝廷上将继续是于谦、王文等人的天下,自己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了。所以,他才撺掇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把朱祁镇从南宫解救出来,让他复辟当皇帝。

朱祁镇坐上皇位,复辟当皇帝以后,实际上当时他有一件事没有做,就是废掉朱祁钰。那时候朱祁钰还活着,他在听说朱祁镇复辟以后,并没有说什么,就只说了三个“好”字,然后就躺下了。照理说,朱祁镇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应该废掉朱祁钰的皇帝之位,然后去告诉上天并告诉祖先,他做了这件事。可实际上他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呢?(夺门之变)一是他心虚。

虽然说自己曾经是皇帝,现在复辟,只是把皇位夺回来。但是,毕竟当年他自己丢脸打了败仗,并被人家俘虏了去。后来他还和瓦剌军一起,到北京城下,让明军开门。这两件事,一件误国,一个做奸,都是非常丢脸的事。整个明朝,是在朱祁钰的带领下打下来的。而且朱祁钰这个皇帝,还是在他的母亲孙太后的同意下当的。总之,朱祁钰的皇帝当得合理合法,而自己夺位这件事则不明不白。

因此,朱祁镇虽然坐上了龙椅,但其实内心是很心虚的。二是他犹豫。朱祁镇当时确实很犹豫。不过,犹豫并不是该不该夺朱祁钰的皇位,而是应该怎样处理于谦等人。对于朱祁镇来说,他内心深处是很尊重于谦,也很认同于谦的。虽然于谦曾拥立朱祁钰为皇帝,而遥尊他为太上皇。但实际上,于谦做得一点儿也没错。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大明江山。

所以,于谦对确保大明江山不丢失,功劳是很大的。再说了,朱祁镇之所以能够回来,也是得益于于谦的同意。当时朱祁钰是不同意朱祁镇回来的,是于谦争取,朱祁镇才能回到明朝。同时,当朱祁钰病入膏肓的时候,于谦等人也在积极争取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帝。这一点,足以说明,于谦做事情,都是为了江山社稷。这样的忠臣,怎么能杀呢?但是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自己权位,逼迫朱祁镇杀掉于谦,并对朱祁镇说,你要不杀掉于谦,你这皇帝就当得没道理。

古代的“逐粮天子”都有谁?分别是哪些朝代的?他们为什么要“逐粮”?

逐粮天子都有哪些“逐粮天子”就是粮食不够吃了,皇帝都开始逃荒了。第一个被称作“逐粮天子”人是隋文帝,随着关中人口的增长,关中平原不足以承载日趋增长的人口压力,如果关中闹灾荒比较严重,隋,唐两个朝代的皇帝就不得不“逃荒”到洛阳,也就是就食洛阳,这也是洛阳会被当成陪都的原因。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在大兴县建城,定为都城。

大兴城在开皇年间人口不过25万,但是到了关中闹饥荒的时候,也不得不就食洛阳。到了唐朝的时候,大兴城改名为长安,长安这个国际性大都市,压力就更大了。长安辖区内的人口达到过200万,在武则天时期,长安市就达到了200万人。所以唐朝皇帝基本上都做过“逐粮天子”。关中的粮食危机其实开凿大运河,也是无奈之举。关中土地最初确实肥沃,司马迁评价:“关中沃野,无凶年,卒并诸侯”。

在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秦开郑渠,溉田四万顷。汉开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关中沃衍,斯见于此”。但是自汉以降,关中就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关中已经是灾害不断了,和司马迁口中的“无凶年”截然相反。这里面有天气原因,但主要是人为的破坏,由于植被的减少,关中不是旱灾就是水灾,之后就是蝗灾。

李世民曾经对蝗灾恨之入骨,无论是不是作秀吧,李世民亲自生吞了一只蝗虫。据统计,西汉227年中关中旱灾出现了32次,水灾10次。唐朝290年中,旱灾122次,水灾86次,这水灾旱灾加到一块,差不多一年多来一次,谁受得了。旱灾,水灾的频繁就会引起蝗灾的发生,更加剧灾荒严重性。由于植被的破坏,土地沙,碱化也很严重,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大旱时甚至会出现“灞水将竭,井皆无水”的情况。

其实隋唐大运河在隋文帝时期已经开凿了,只不过隋文帝较为缓和,而且多是以前遗留下来的河道。隋文帝在开皇四年开广通渠,从大兴至潼关,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运粮。开皇七年,开山阳渎。即使这样,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隋文帝也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逐粮天子”。隋炀帝就相对激进多了,先后开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目的也很明确,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水路通,贡赋等”。

在唐朝时期,从江南运来的粮食非常可观。据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中提到:“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其十九”。没有很好的漕运,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问题是水路建好了,关中不好进啊。所以,就在洛阳附近建大型粮仓,例如洛口仓,就是在大业二年建造的,用来储存从江南运来的粮食。于是,一到关中灾荒,隋唐的皇帝都要去洛阳就食。

谚语:“一滴汗珠万粒粮,细水长流度灾荒”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这两句谚语我是这样理解的:一,前句是说明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用辛勤劳动,心血换来的,正如《悯农》中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粮食来之不易的。教育人们要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啊,我们要珍惜粮食。二,后一句是说:我们要珍惜粮食,对粮食要精打细算,大有之年要考虑饥荒之时,有时考虑到没有之时。一年要有粮,要从三年时间上着想,做到家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帝皇  之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