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是什么?为什么是王阳明这个中年大叔最先领悟出来的?他是怎样领悟出来的?我们下面一一来探讨。”五、为什么只有王阳明能悟出“道”一种思想流派,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就算是王阳明这样的大贤,也不可能凭空想出“知行合一”。

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

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

大明正德三年的一个春夜,偏僻的贵州龙场驿传来了一阵大笑。这笑声出自一个三十六岁的中年大叔之口,它如同一声惊雷划破夜空,又如同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震撼了世人的心灵。伴随这阵大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一个儒家思想学派——心学就此诞生。“心学”是什么?为什么是王阳明这个中年大叔最先领悟出来的?他是怎样领悟出来的?我们下面一一来探讨。

一、悟道前的王阳明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王华是明朝的状元,但王阳明却对科举不感兴趣,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官,而是做一个圣贤。在他生活的年代,朱熹的理学思想已主导了中国三百多年,程朱理学认为“万物皆有天理”,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

这时的王阳明对此也是非常相信的,并且亲身做了尝试。十五岁时,他和朋友一起坐对竹林,苦苦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道”。可是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他自己坚持了七天,不但没有找到“天理”,反而差点格出了神经病。(守仁格竹)王阳明并未放弃,他在二十岁和二十六岁时,又分别进行过两次“格物”的努力,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什么也格不出来。

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的格物实践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会试中第,中二甲第七名进士,授兵部主事。几年后,明孝宗驾崩,继位的正德皇帝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实行特务统治。刘瑾权势熏天,一手操控了内阁,首辅焦芳奏事的奏折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刘瑾。

这个太监头子因此获得了“立皇帝”的外号,形成了一手包天的政治局面。(刘谨)面对刘瑾的胡作非为,御史戴铣、薄彦徽等人上疏武宗,要求严惩刘瑾,但是被刘瑾矫诏抓入大牢。正直的王守仁不顾自己的安危,上疏力辩,但是他的奏章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刘瑾将与自己作对的王守仁打了四十廷杖,发配到边远的贵州龙场驿,并且在路上还几次派人想暗杀王守仁。

幸亏王守仁机智,做出了投江自杀的伪现场,才得以摆脱刺客,来到贵州。二、龙场驿是个什么地方龙场驿位于今天的贵州省修文县境内,在当时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偏远之地。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一个没有开垦过的原始之地,遍地毒虫猛兽,瘅疬横行,又兼之周边都是少数民族同胞,语言不通,缺衣少食,条件极其艰苦。

王守仁曾在自己的《何陋轩记》中描述过这个地方:“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在。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这里,王守仁根本不是什么朝廷官员了,而是过着和野人一样的生活。他亲自耕田,有时采野菜度日,有病也没有药,只能靠当地的巫师跳大神治疗。在这个远离故乡,远离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地方,王守仁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日俱增。

但是他最掀心的是国事,是朝政的糜烂,可是他又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使得他“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他忧虑韶华易逝,忧虑“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正是这种苦难磨练了王守仁的意志,让他看透了“富贵如尘沙,浮名亦飞絮”,他在这种逆境之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求道之路,探索天理之路。三、王阳明如何悟出的“道”王阳明悟道的过程,极具传奇性。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他在龙场驿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始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而证之,莫不吻合”。正是这日积月累的探索求知,终于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悟道的关键,就是想通了其中的奥妙。这种悟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也可以在某一个瞬间。而王守仁的顿悟,就发生在那一刹那。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魔神  域充  充版  下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