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联军为何终止了攻占埃及?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联军为何终止了攻占埃及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又被称作“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两个名称非常明显的表露出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参战双方分别是埃及一方和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一方。(苏伊士运河上通过的航母)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是世界著名的海上交通要道,北面的塞得港和南面苏伊士港占据苏伊士运河的两头,苏伊士运河管理方每年可以收取大量的过路船只过河费用,同时这两个港口经济也比较繁荣。

同时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军事价值也非常高。(苏伊士运河上通过的油轮)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开通运营,根据土地租赁协议,苏伊士运河要运营99年,到1968年结束。1882年,苏伊士运河运营公司将苏伊士运河转卖给英国,英国军队进驻运河区。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英国保留很多特权,1936年,英国同埃及傀儡政权签订了《英埃条约》,英国保留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这条战略要道和经济利益使得英国人不愿意给埃及傀儡政府。

(埃及前总统纳赛尔照)1952年7月23日,纳赛尔等人组成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埃及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经过协商谈判,英国军队撤出埃及,埃及共和国不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自己的领土之上.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出埃及,7月26日,埃及共和国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公司财产全部移交埃及政府,苏伊士运河危机随即爆发。

经过多次多国协商苏伊士运河事宜,都没有结果,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也被否决。英国和法国打算用武力解决埃及,再次占领苏伊士运河。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的军事势力和财力都严重不足,国家财力不支持派遣大量的军队进攻埃及,法国人建议拉上建国没多久又急于扩张的以色列联合出兵埃及,三方一拍即合。(参战的英国航母)不过这次军事冒险活动是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三国秘密协商进行的,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都不清楚,法国和英国想借此机会重振大国雄风。

战争开始阶段,埃及由于没有战争准备,当时的埃及纳赛尔政府倒向了前苏联,很多埃及军队的坦克手、飞行员正在苏联受训。埃及军队奋力抵抗,但也丢失了西奈半岛,塞得港的大部分,英法联军继续南下希望占领整个运河区。(苏联核威慑很厉害,英国、法国、以色列三个国家都怕了)这是苏联肯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盟友被打残,苏伊士运河再度易手。

于是乎赫鲁晓夫分别致信以色列、法国和英国政府首脑,表达苏联的意志,要求这三个国家立马停止战争行为,撤出埃及。苏联给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信件中是这样说的: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苏联的意图非常明显,以色列如果不听苏联的规劝,将会出兵灭了以色列。以色列赶紧表示接受联合国的一切停火协议,终止战争。

苏联给英国和法国的警告更加明显: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拥有核武器,苏联对英国和法国实施的是核恐吓,英法两国赶紧去向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求救。美国政府也不是吃干饭的,首先是自己的利益,英法两国背着美国搞一套,心里不爽。

美国也想趁机插手中东,不能将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全部都得罪了,这些国家盛产石油,是国际经济的大动脉,苏伊士运河又是这个大动脉的关键节点,必须在宏观上控制中东地区,因此美国也要求英、法、以色列撤出埃及,一箭多雕。美国警告苏联不能进攻英国和法国,同时要求战争在12小时内停火。1956年11月22日,英法军队撤出埃及,1957年3月,以色列军队撤出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

伊朗浓缩铀双突破,德法英会退出“伊核协议”吗?

鲁哈尼7月3日在伊朗国家电视台宣布,如果欧洲不能兑现承诺,伊朗将从7月7日开始重启阿拉克重水反应堆,为提高铀浓缩丰度做好准备。(鲁哈尼宣布将要重启重水反应堆)伊朗在本月1日宣布突破浓缩铀储存的300公斤限制,这是伊朗首次违反伊核协议的限制。不过伊朗方面在早前就表示,这是其主动承诺的条款,并不能算是违反协议。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核金  支援  停止  运行  战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