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有样学样,让魏元帝曹奂把他祖上在汉献帝身上玩得那一套对自己原封不动走了一遍,这就是晋王朝“合法性”“正统性”的来源。换言之,如果晋不承认曹魏是正统,自身自然也不是正统。因此,就算历朝历代都不认可曹魏的正统地位,晋也必须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一点在晋王朝编纂的官方正史《三国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三国志》虽然分为了《魏书》《蜀书》《吴书》,看似将三家并列了。但是,其内容一目了然,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三国志》中,曹魏帝王的记录被称为了纪,也就是太史公当初创立的本纪之意,如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那么,《三国志》给刘备和孙权的待遇是什么呢?传!如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传自古以来都是给臣的待遇,仅此一字,晋王朝对刘备的态度立现!除此之外,《三国志》对刘备的称呼也应证了这一点,书中只称刘备为先主而不是昭烈帝,何意?他是蜀汉政权的主人,但不是皇帝!换言之,晋王朝比唐王朝走得更远,唐王朝至少还承认刘备是帝王,晋王朝却只承认他是主!主是个什么概念呢?北宋初年,南唐皇帝李煜自降身价、对宋称臣时,上表宋廷用的自称就是“江南国主”。

主其实就是对割据政权最高首领的称呼,不知道诸位明白陈寿的意思没有呢?综上所述,刘备虽然在成都称帝而且蜀汉政权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但是自晋王朝开始,大概除了刘宋等少数王朝,没有几家认同蜀汉政权是正统王朝的!刘宋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认可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毕竟曹氏陈留王在刘宋依然是存在的。客气一点的王朝,勉强还把刘备算作了皇帝,只是不认同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将其纳入了割据政范畴。

刘备为什么没被历史承认为汉朝的皇帝?

魏蜀吴并称三国,其实是错误的。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从来就没有蜀,而这个蜀真实的国号是汉。刘备也认为自己是汉朝正统的延续。但历代对于刘备的皇帝,有过承认,除了个别时期,都不被承认为汉朝皇帝。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此时刘备确立的国号为“汉”,年号为“建武”。这就有一个问题,刘备称帝的法理性是否足够充分呢?刘备称帝属于跟进曹丕称帝,曹丕属于献帝刘协禅位,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禅位根本就没有真心实意的,都是被逼无奈。但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和所谓的推辞给了人以顺应天命的假象。而后世的朝代,十有八九是这样的禅位。为了确保取得天下的正统地位,都玩了个禅位游戏,对于曹丕玩的这一套,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基本是认可的,因为为了自己的正统都玩这一套。正统只有一个,承认了曹丕正统,就不能再承认刘备。

天下只能是一统天下,只有一个正统,其余的都不是正统,按照正统思想,刘备只能被定义为割据力量,而不能有正统的地位,不能称其为汉,只能称为蜀。作为蜀汉人的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只能魏蜀吴分别修史,形成纪传体国别史。而魏蜀吴的中心则是魏,因为西晋是接受曹魏皇帝的,为了自己的正统,只能尊魏为正统,已经称帝的蜀汉皇帝刘备只能被成为先主,刘备之子刘禅只能成为后主。

这就是比较特殊的称谓,说认可吧,应该称其为帝。说不认可吧,还称其为主并单纯立传,于魏、吴并立,主就是主公之意,自然是承认其蜀地之君位置,但是不具有正统性,只能是偏安之君。刘备也可以说偏安之君的老前辈,虽然大一统王朝不承认其汉朝皇帝地位,部分偏安政权则把他划为汉朝正统皇帝。第一个站出来认可刘备地位的政权的是东晋,东晋是司马氏(一部分史学家认为司马睿不是真的司马氏,称东晋为牛晋)的延续,但已经不是大一统王朝,失去了中原地区,只是一个偏安政权。

东晋皇帝要取得正统地位就需要提前给自己树立一个割据或许偏安一方的“榜样”。这个“榜样”在东晋以前的历史只有刘备的蜀汉。在东晋以前可以被认为正统的政权有:夏(传说)、商(一定程度上是方国联盟的头)、周(包括西周、春秋、战国,相对于诸侯国联盟的头)、秦(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汉(分西、东两汉,中间的新朝,历朝历代都不算)、魏(三国中最大的一个,晋代魏统一)、晋(准确说是西晋,一统天下)。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刘备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