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另一方,刘备就要倒霉的多。这样开放的观念,一直到后汉三国,在延续。*刘玄德说:*我一个人怎么能担负重任?*陶谦说:*我举荐一个人,可以辅助你,他是北海人,姓孙名乾,字公佑。谢邀!关于对刘备这个人的评价,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有定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当时天下,能算得上英雄的,只有刘备和曹操。

如何评价刘备?

如何评价刘备

谢邀!关于对刘备这个人的评价,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有定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当时天下,能算得上英雄的,只有刘备和曹操。事实上,刘备不光出身好,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且人也长得不错,有帝王之相,不然孙权的母亲吴国太绝对不会让刘备做她的乘龙快婿。另外,刘备这个人武功应该不错。虽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刘备的武功没有作过多的描写,刘备也很少有漏脸的地方,但这并不等于就说刘备武功平平,相反刘备每次在乱军之中能得以生还,除了有人保护外,还与刘备武功高强分不开。

许多人认为刘备武功平平,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真是这样,刘备就在三国无立足之地,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一个人的武功不济,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尤其是对一个开国君王来说。再者,如果刘备武功不行,首先他就无法让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人服从他,要让这两个武功超强、谁都看不上眼的人跟着他干,没有过人的武功是绝对不行的,刘备武功高强,在关羽和张飞互斗中立判高下,正当关羽和张飞打得难解难分之时,是刘备过去用力将二人分开,正由于此,刘备才得到关羽和张飞的高看,从而三人走到了一起。

还有,刘备这个人讲仁义。仁义是做人之本,刘备讲义气,那是三国出了名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义字当先,不为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后来为了哥们义气,置蜀国兴亡于不顾,书写了一部爱江山更爱兄弟的感人故事。刘备的讲仁义,还表现在他处理和对待刘表和刘璋地盘问题上,明明自己无家可归,面对接管荆州和夺取益州,他都万万不从,害怕伤了兄弟情份。

刘备的仁义还表现在他宁愿被曹操打得大败,也不愿丢弃随队的子民……第三,刘备这个人得人心。关张在三国谁都不放在眼里,唯独对刘备马首是瞻,赵云武艺超群,宁愿占山为王,谁都不愿意归顺,唯独投靠了刘备,诸葛亮何等才能,自比管仲和乐毅,宁在茅庐终其一生,也不求闻达于诸候,但最后跟了刘备,总之,刘备这个人人品好,人缘亦好,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和他一起共事。

可以说,刘备是和曹操齐名的三国英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一代英主,许多人认为刘备没有什么本事,把刘备看成是一个非常虚伪、假仁假义的小人,其实这是非常不对和错误的,如果刘备真是这样一个人,首先关羽张飞就不会信任他,甭要说诸葛亮和赵云了,还有曹操,他总该不会看错刘备吧,作为刘备的对手和敌人,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

开启三国乱世的董卓,为何早早败亡?

开启三国乱世的董卓,为何早早败亡

谢邀。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董卓。董卓其人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年轻时的董卓生性豪迈,骁勇善战,是边军中的杰出将领,对异族作战,大小百余战,立下了不少功劳。董卓这厮,乃是野心之辈,并且非常重视兵权。用郑泰的话说,“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其实灵帝时期,对董卓是有过提防的,曾经升董卓为并州牧,并且让董卓把本部兵马交给皇甫嵩,这应该就是个明升暗降的手段,但是董卓推辞不去,始终稳稳地握着兵权。

董卓的“贵人”,可以说是何进。何进这个猪脑子,为了彻底清除宦官势力,竟然矫诏让外地诸侯带兵进京,董卓响应何进的矫诏,名正言顺地进军京城,何进死后,他收编了何进部下的军队,又策反吕布、吞下了并州军,把持朝政,这时候的董卓,可谓是要权力有权力,要兵马有兵马,但他并没能更进一步,反而早早败亡,这是何故呢?在笑谈君看来,大概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董卓的个人性格有关。

政治环境我们把曹操和董卓做一个对比,这两人,一个被骂为曹贼,一个被骂为董贼。曹操奉行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董卓采取的是“废天子以吓唬人”。从朝堂政治来讲,董卓面临的压力要更大一些,这会儿天下还没大乱呢,朝中又有王允、卢植等一批中坚力量,董卓区区一个边疆刺史,又没有袁绍那样显赫的世家背景,所以基本上没人尿他这一壶。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乱世  三国  188  布将  刘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