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乘胜追击的朱纨,又陆续捣毁了多处沿海倭寇巢穴,嘉靖中期赫赫有名的老辈倭寇头领,更几乎被一网打尽!眼看号称“横行”的明朝倭寇,就要被朱纨一网打尽!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那些躲在倭寇背后的“中国盗”出手了,当朱纨在前线浴血绞杀倭寇时,大批福建籍的明朝官员们,竟然巧舌如簧谩骂朱纨,胡说朱纨滥杀无辜百姓,甚至就连被朱纨剿灭的葡萄牙殖民团伙,竟都被这帮人说成来朝贡的商人。

尤其是御史陈九德等人,奏折写的更是无耻加恶毒,终于惹得不明真相的嘉靖皇帝,做出了惩治朱纨的决定。蒙冤的朱纨悲愤自尽,留下这句悲愤警句: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所以,当同样手段强硬的胡宗宪就任总督,对沿海士绅家族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强力清洗掉这些“中国盗”,断绝倭寇的内应支持后,戚继光俞大猷等英雄部队,就这样横空出世,把欠下累累血债的倭寇,彻底追杀到安南,全数碾压干净!但“中国盗”的教训,明朝显然没有吸取,到了明末凄风苦雨的崇祯年间,那些手握巨额财富的东林党们,扮演了与倭寇时代“中国盗”同样的角色:和平年代拼命捞钱,不惜勾结外敌,逼的崇祯活活上吊后,再争着出来卖身投靠。

明朝国力强盛期,却屡被倭寇骚扰,为何不能反打回去?

首先,是利益不对等。明代的倭患,与历代北方游牧民族之患,本质上是相同的。明代时期,全球不约而同进入一个大航海时代,使得一向风平浪静的沿海,不得不面临来自海洋的威胁。倭患与北方之患一样,人家打过来,是冲着利益的,有利可图。但是你打过去,吃力不讨好,也没有什么可以捞的。这就是利益的不对等,所以非常麻烦。明代的倭患为什么很厉害呢?第一,是航海技术推动的。

以前要跨越大海,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到了明代,中国有郑和下西洋,欧洲可以航行大半个地球到中国,海洋就不成为不可逾越的天险了。日本在航海上虽然不如欧洲,跑到中国来混,还是可以的。第二,与明朝海禁有关。明代奉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制度。这种制度,为了突出上国地位,高价购买外国商品,以显示优待远夷的大国肚量。但是时间长了就吃不消了,所以大明帝国对朝贡贸易的热情逐渐降低。

既然官方贸易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小,私人又受制于海禁政策,片板不得出海。在这种背景下,走私贸易的兴起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促成海盗集团的兴起,这些海盗,就是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倭寇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我们不要以为倭寇都是日本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海盗。倭寇只是一个统笼的称呼,既包括日本的武士、浪人、商人、无赖、冒险家,也包括中国的海盗甚至葡萄牙人,只是其背后的靠山乃是日本诸藩的领主贵族。

所以,倭寇屡屡钞掠东南沿海,就是来抢财抢人,来一趟就能发一笔财。其次,嘉靖倭患时,大明帝国不具备远征日本的实力。据统计,洪武一朝有纪录的倭人入寇四十四次,永历一朝二十七次,宣德一朝六次,此后百年,虽偶有零星游兵散勇之倭寇,不足以为大患。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倭寇终于酿成大患。最初,朱元璋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因为当时倭患并不严重。

可是到了嘉靖时,明代的国力已经谈不上强盛了,在军事上更是非常差劲。嘉靖初期的大明帝国在海防上漏洞百出,军队战斗力差强人意,战船的数量缺额严重,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海上力量已经一落千丈,海洋防卫形同虚设。这种掉以轻心的国防已使国门向倭寇打开,没有防御纵深体系的海岸线成为海盗们肆意劫掠的财富后花园。当时不要说远征日本,就是要在海上防倭寇都防不住。

当时大明军界在抗倭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海防论,一种是陆防论。海防论以胡宗宪、俞大猷为代表,特别是俞大猷,一直鼓吹海上防御是首要任务。他说:“倭贼之来必由海,海舟防于海,其首务也。”“倭贼骄悍,攻之洋中,我得上策。”另一种观点以谭纶、戚继光为代表,强调应以陆地野战为主。谭纶认为:“自有海患以来,未有水兵能尽歼之于海者,亦未有能逆之使复回者。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边患其实一直不少,北面、西面、南面都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但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其实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历代为了对抗这些游牧民族,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军力。有些王朝甚至因为打不过这些游牧民族,最终被灭,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王朝动乱期,和平稳定的中原王朝还是能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倭寇  群雄  今生  前世  开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