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背景。唐太宗时期的东突厥虽然很嚣张,但其实已经不是势力巅峰期了。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是南北朝后期。控制了整个漠北草原和西域。也正是由于当时的突厥强盛,北周和北齐政权还不得不对突厥实行纳贡、和亲政策,以换取突厥对自己的支持。这种局面,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停止对突厥纳贡、和亲才终止。581年,为了报复隋文帝,突厥起兵40万,又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入侵隋朝。

这一战,突厥获胜,把隋朝陇西地区狠狠劫掠了一番。583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由于西边的突厥人不承认他的汗位。因而突厥在这一年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并爆发了内战。听闻突厥内战,隋文帝遂调集大军,从东起辽东,西至凉州,长达几千里的战线上,对突厥发动全面反击。这一战,隋朝大获全胜。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与隋朝的双重压力下,向隋文帝称藩,表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其后,东突厥通过内战,完成短暂整合,又恢复了一定实力。于是,东突厥后来又挑起两次主动侵隋战争。但两次都被隋军击败。可以说,突厥在分裂后,被隋文帝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拿捏得死死的。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当然,隋炀帝统治后期,爆发民变,东突厥的始毕可汗趁机扶持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高开道、薛举、李轨等军阀,在中原打内战,把隋朝搅得稀巴烂,严重消耗了中原的实力。

这导致唐朝建立后,乃至唐朝统一全国后的头几年时间里,都无力对突厥进行反击作战。但无论怎么说,唐太宗时期的突厥民族已经分裂了。那时的突厥民族,看似兵强马壮,实则一盘散沙,各怀鬼胎。不仅东、西突厥不和,长期相互敌对。就连东突厥内部也不和。颉利可汗(整个东突厥的可汗)和突利可汗(管理东突厥东部地区的小可汗)之间,也是相互提防。

而且他们还经常兵戎相见。很显然,东突厥的情况,就给了唐朝分化加离间他们的可操作空间。就拿624年的五陇阪之战来说。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军犯境,吓得李渊和李建成差点烧掉长安,迁都襄、邓。是唐太宗坚决反对,并自告奋勇出战迎敌,李渊才打消了迁都念头。后来,唐太宗领兵至陕西彬县的五陇阪与突厥遭遇。但双方还没开打,唐军就因连日的长途跋涉行军,疲惫不堪,再加上后勤线被隔断,军需器械也受潮,导致战斗力锐减。

如果双方真打起来,唐军前途未卜。那么,唐太宗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无他,就是离间加分化。唐太宗见唐军战斗力锐减,不宜决战,便仅率百余骑出战。双方隔着一条河,唐太宗隔河大骂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并邀请颉利单打独斗。声称自己只用百余骑兵就能打败突厥大军。与此同时,唐太宗又和突利可汗密谈。前面说了,突利和颉利之间有矛盾。

颉利搞不清楚突利是不是真的背叛了自己,同时又担心唐朝与突利夹击自己。于是,颉利便立即与唐朝订立盟约,撤兵走人。后来的“渭水之盟”,过程也是如此。贞观元年,颉利可汗趁唐太宗还没有彻底剿灭李建成余党,与突利再次联手,集中二十万大军,杀至渭水北岸,直逼长安。此时的长安,唐军仅几万人。很显然,无法与突厥鏖战。

于是,唐太宗便故技重施,只带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背约。颉利见唐太宗面无惧色,猜想唐军肯定暗中有埋伏。随后,他又看见增援而来的唐军阵容齐整,顿时心虚至极。于是,他便与李世民隔着渭水订立了盟约,史称“渭水之盟”。关于唐太宗在五陇阪之战和签订渭水之盟前后的表现,历代史家的评价都很高。

赞叹唐太宗利用伐谋、伐交、伐兵,迫使突厥人退兵,充份显示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惊人的胆略和超群的智谋。对此评价,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突厥铁板一块,没有内部的勾心斗角。唐太宗又如何利用突厥两个可汗之间的矛盾,使用反间计呢?两汉时期,汉廷也不是没利用匈奴人的内部矛盾,对其进行离间分化。可是分化的前提,还是要先打散对方。

如果没有汉武帝早期与匈奴人的硬干,汉廷后来想用挑拨离间的办法收买匈奴人心,也是无从下手。说到底,唐朝多多少少还是沾了隋朝的光。要不是隋朝与突厥打了十几年,影响了突厥的发展,唐朝也不可能正好碰上一个一盘散沙的突厥。再说理念问题。汉武帝征匈奴,是华夏农耕政权大规模向陌生的大漠草原进发,主动去寻找北方游牧异族政权,打歼灭战,并将其领土并入中原版图的第一次尝试。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雄师  天将  刘彻  扎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