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练琴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数艺术实践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古筝弹奏的练习,不但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有过硬的真功夫。如果只有“花拳绣腿”,而无“真刀真枪”,恐怕最终也成不了大器。  要想练好真功夫,就要了解人类学习的特点。如果能够针对人类的学习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训练,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很明显。

  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很多动物都会学习,并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能力。马戏团的动物表演,就是动物学习的一个例子。当然,人类的学习活动要比动物学习复杂的多,但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通过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来强化记忆,获得知识或者技能。器乐演奏也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尤其是基本功的练习,很大程度上是锻炼神经和肌肉的协调能力,使神经控制肌肉的能力得到增强,使与弹奏活动相关的肌肉、肌群和神经得到强化锻炼,从而获得较高的速度和灵活性,以及获得对肢体的高度主观控制能力。

这也就是所谓的“真功夫”。真功的获得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苦练实练加巧练。一般地说,苦练是获得真功的基础,实练是获取真功的根本,巧练是获取真功的保证。  苦练,就是能吃得了苦。舒服不成材,成材不舒服;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人前露脸,就得人后受罪。这些话语虽然通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都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学弹筝的小朋友可能都知道“凿壁借光”、“悬梁刺股”、“断齑划粥”等古人学习的典故。这些典故无不强调了刻苦的重要性,无不对刻苦求学的人推崇备至。苦练,就是在练习中吃得了常人不能吃的苦,这样,才能获得常人所不能获得的真功夫。  古筝弹奏的练习,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样,和其他乐器演奏练习一样,无论是对它有无兴趣,都是一种吃苦的过程。

只不过是,有兴趣的主动一些,没有兴趣的被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欣赏器乐演奏是一种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而练习器乐演奏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是对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如果能经受住这种“痛苦”或“摧残”的考验,那么,就踏进了成功的大门;如果经受不住这种考验,或是半途而废,或是一事无成。由此可见,吃得了苦才能苦练,苦练了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实练,就是不求形式,不走过场,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练习。苦是基础,实是根本。实而不苦,缺少基础,很难获真功;苦而不实,缺少根本,也难获真功。由此看来,实练是在苦练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吃苦有所值,苦练有效果。简单地说,实练,就是科学性的苦练,强调的是练习的科学性,要按照科学规律进行训练。  一般来说,基本功的训练目的,除了对肌肉和神经进行锻炼加强其能力之外,就是强化机体相关的条件反射,比如一些分指、滑弦技巧等,都属于条件反射。

科学训练,就是要坚持先分后合、先慢后快的练习原则。  先分后合的分,指的是左手和右手弹奏的分别练习,也就是说,先准确无误地完成左手的弹奏任务,然后再准确无误地完成右手的弹奏任务;  先分后合的合,指的是左手和右手综合练习,也就是说,双手的弹奏任务均能准确无误地独立完成后,再准确无误地完成双手的弹奏任务。

  先慢后快的慢,指的是先放慢弹奏速度进行练习,准确扎实地按要求弹奏好每一个音符;  先慢后快的快,指的是在慢弹的基础上,根据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弹奏速度,直至彻底达到速度要求为止。  这样的练习,才能将复杂高难度的弹奏任务扎扎实实地完成好。  巧练,指的是在苦练实练基础之上的有针对性地重点突破练习。无论是一首练习曲,还是一首乐曲,都有它自身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练习者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地闷头练习,结果往往是一遍弹不好的地方十遍也弹不好,精妙的重点部分也往往精彩不起来。其原因,就是练习方法笨拙不巧妙,该突出的重点被忽略掉了,该突破的难点,也等同于一般对待。如是,则严重地影响了练习效率,而事倍功半;如果巧妙地进行练习,把重点重视起来,将难点突破,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首先,练习前我们要确定好目标。1、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指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要着重练习的内容,要达到怎样一个效果。这必须靠短期目标一点一点来实现,短期目标我们可以看做是我们每天练习的目标,比如今天我要完成某段的背谱或者我要完成长摇演奏,就把它拿出来单独练习,短期目标切勿下得太多,最好是几天完成一小段,最后再统一起来进行练习,循序渐进,不能抓起来就练,骑驴看唱本式的练习都是不科学的,"练习最大的敌人是练习者自身的盲目性和麻木不仁。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弹弹  阶石  精炼  口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