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乌江边抢夺项羽尸体的六将杨喜改名卞喜,王翳改名王植,夏广改名孔秀,吕胜改名韩福,杨武改名秦琪,吕马童改名蔡阳。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泄前生乌江逼命之恨。最后又让楚、汉相争时屈死的,怀才不遇的,有恩没报,有怨没偿的全都判到三国投胎……阎王看到后,觉得司马貌是个人才,于是就让他投胎到三国末期去当一回皇帝。

三国时期刘备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为何手下出现的叛徒很多?你怎么看?

在战阀纷乱的的年代,刘备当然有仁、有义。不然也成不了气候,又怎能当蜀汉之主呢?可仁义之中也露出杀气跟霸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仁和义也是要利益来均衡的,而利益须要靠力量来维护,用智慧来实现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光靠嘴给甜头,到了生命存亡之时,手下的人及百姓得不到保护,或利益受到毁伤时,那末仁是靠不住的,义又在那里呢?例如官渡之战曹操领军进攻徐州,曹兵一到,刘备就跑,连关张的面都来不及见。

叫人不可思议。如果命都没有,那仁和义有什么价值呢?象孟达这样的郡守,黄权这样的名将,傅士仁这样的老臣,都委以重任,连刘备最亲的小舅子糜芳又何况不是呢?关键时刻却做出另样选择。把大仁和大义抛到身后。想的是自已人的利益,这何尝不是仁和义呢?这样的小仁和小义被人们所不齿。答毕!于2018年11月10日午后发表:。

三国末期最阴毒的将领卫瓘,是如何除掉邓艾、钟会和姜维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景元四年(263年)夏,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诸葛绪、钟会分三路大军围攻蜀国。姜维绕过邓艾、诸葛绪的战略布局,火速支援汉中,并与钟会在剑阁相持不下。钟会因物资匮乏之际,准备撤军,然而邓艾却想出奇谋: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得到司马昭的允许后,邓艾率军出摩天岭,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

刘禅惊慌失措,听取光禄大夫焦周的建议,投降曹魏,蜀国灭亡。并要求正在作战的姜维,即刻放下武器投降。姜维向钟会投降,但不久后,邓艾、钟会、姜维都被监军卫灌所杀,这究竟是为何?卫灌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首先分析卫灌如何杀掉邓艾。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灭蜀之后,威声大震。而邓艾本人也是忘乎所以,他不但在绵竹地区修筑景观台,为自己歌功颂德,更是未经司马昭允许,擅自任用蜀中的官吏。

比如任用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督尉。蜀中大小官员,很多都被再次任用,邓艾声称,如果蜀中官员落入别人的手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于是大家都很感激邓艾的仁慈。演义中曾这样记载:却说邓艾封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王欣等各领州郡;又于绵竹筑台,以彰战功,大会蜀中诸官饮宴。邓艾在蜀中的所做所为,已经激怒了钟会。

在钟会看来,灭蜀第一功应该是他的,毕竟钟会才是三军主帅,功劳却被邓艾捷足先登。姜维也看出了钟会与邓艾之间得矛盾,考虑到钟会有十多万军队,可以帮助姜维复国,于是姜维才向钟会投降,并伺机挑拨邓艾与钟会之间得矛盾。演义中记载,姜维也曾暗自向刘禅写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随着邓艾在蜀中日益做大,钟会终于安耐不住,便找姜维商议对策。姜维建议钟会上书司马昭,奏报邓艾在蜀中专权恣意妄为,结好蜀人,早晚必反。而事实上,司马昭早就怀疑邓艾的谋反之心,其实邓艾也经常上书司马昭,基本是表彰自己的功劳的。昭曾让邓艾凡事都要奏报,不要擅作主张,而邓艾却回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让我邓艾奉诏专征,又为何要阻拦?司马昭于是更怀疑邓艾有谋反之心。

再加上钟会奏报邓艾谋反,朝中一片哗然,司马昭也是深恶邓艾。后来钟会又暗自在途中截获邓艾表文,令人模仿邓艾的字迹,改动内容,尽是傲慢之词。司马昭观看了邓艾的表文之后,勃然大怒,遣人告知钟会,令其收服邓艾父子,押回洛阳。钟会收到收押邓艾的命令后,便找姜维商议对策,姜维建议让监军卫瓘前去收押。如果邓艾杀卫瓘,就会反心必露,这样也不会祸及钟会,而钟会也可以起大军围剿邓艾,钟会大喜。

卫瓘领了钟会的旨意,率领数十人,前去收押邓艾。卫瓘也是聪明之人,出发之前,先发布檄文二三十道,主要是讲述卫瓘奉命收押邓艾,与其他人无关,如果有主动收服邓艾者,可以因功受赏,如果有抗拒者,夷其三族。演义中曾这样记载:其檄曰:“奉诏收服邓艾,其余各无所问。若骚来归,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者,灭三族。”卫瓘星夜赶往成都,邓艾的部下见到檄文之后,都纷纷来投拜卫瓘。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三国志  封地  乱世  震撼  协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