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年,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大西军的北伐正式开始。李定国率部,两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这是继1648年后,南明抗清的又一个巅峰。但在李定国节节胜利的同时,孙可望却感到不高兴了。他对李定国很是嫉妒。屡屡设计坑李定国。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破裂。后来,李定国兵出广东,两次失利。孙可望经营湖南,被清军击败。

外战不利,内部又有矛盾。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剧情了——内战。1657年,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李定国当时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了李定国。于是孙可望惨遭大败,仅率50余骑逃走。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并将西南的底细和盘托出,告诉了清军。

得知大西军的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而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立下大功。1658年,清军多路出击,捷报不断。原大西军部众被迫缩入云南。等到所有人都回到昆明后,永历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议下一步行动。讲官刘范首先发言,他主张杀回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李定国主张杀回湖南,若不胜,再转移。

实在不行,就退入越南,获取东南亚诸国的反清义士的支持,走海路到厦门,与郑成功汇合,共同抗清。刘范、李定国均主张先转移,再图恢复。但永历帝身边的官员多为云南本地人,如黔国公沐天波、权臣马吉翔等,他们都力主退守滇西,不愿意背井离乡。还认为一旦事急,就逃入缅甸。永历帝认为沐天波的建议好,便做出了留在云南的决策。

见永历帝决心已下,李定国只好少数服从多数。派出一部分兵力护送永历帝向滇西撤退。自己率仅存的万余人,阻击清军。随后,清军攻陷昆明。李定国部署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局——磨盘山伏击战。按李定国的想法,就算抗清无法成功,也要一战灭吴三桂的主力。但这次伏击战,由于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三桂在得到消息后,火速下令急退,没有成功。

伏击战变成了追击战。而打追击战,清军兵多将广,李定国才万余人,根本没优势。因此一番追击战下来,清军损失惨重,李定国的部队也是损失惨重。此战后,南明大势已去。永历帝带着残余逃往缅甸。李定国寻找永历帝无果,从此两人再也没碰面。就在清军集中全力攻打云南的同时,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在浙东与张煌言会师,两次大举北伐长江流域。

其中1659年的北伐,郑成功包围南京,打得江南为之震动。但由于种种原因,郑成功的北伐,全部以失败收场。李定国和郑成功,如果能有联动,或许南明不会那么快灭亡。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1661年,在屡次北伐失利后,郑成功被迫转战台湾,并成功收复台湾。但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后。1662年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遇害。

1662年6月23日,在听说永历帝遇害,儿子郑经在澎湖与四弟的乳母私通等噩耗后,郑成功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一个多月后,李定国在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消息后,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皆血泪,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又半个月后,心灰意冷的李定国,病死于滇缅交接的勐腊。

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至此,南明抗清的领袖级人物,全没了。1663年,清军集中兵力,对大陆上仅存的抗清武装,夔东十三家发起总攻。经过一年激战,大部分人战死。清军攻陷夔东十三家。李来亨拒绝投降,自缢而亡。李来亨死后,虽然郑经在东南沿海又坚持了近二十年。但南明史,早已经在1662年就画上了句号。

小说《水浒传》为何要写与宋江起义感觉不相干的高俅和一百零八将外的晁盖?

小说《水浒传》为何要写与宋江起义不相干的高俅和一百八将外的晁盖,这个问题问到了《水浒传》的最核心问题上来了。一,高俅这个人物,本来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没什么相干,真实的高俅也与《水浒传》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历史上的高俅与宋江起义和水浒上的人物都毫无关系。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大宋宣和遗事》等《水浒传》蓝本上,高俅都与《水浒传》中人物没有交集。

 9/11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百年  不写  大女主  龙神  上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