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预算有限,也是无法绕城的重要原因。一支军队出征的时候,不会带太多的粮草,尤其是骑兵部队,他们讲究速战速决,那么他们怎么解决出征途中的粮草问题呢?除了后勤及时补给以外,攻城略地,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靠抢。清朝创业初期,每打下一座城池,都会把这座城池里的粮草、百姓给抢光,这就是他们战争的源动力。

所以在攻打一座城池的时候,他们只会携带短时间内的口粮,只有打下来以后,才能通过抢掠,获得大量的补给。可是如果你打不下这座城池,绕道前往下一座城池的话,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你的军队能坚持到下一座城池嘛?我看未必可以吧?总结:当然了,死磕一座城未必也是明智之举。虽说不提倡绕城,可是有时候绕城也是一种策略。

当年奥斯曼土耳其打算入侵欧洲,发动了著名的维也纳之战。可是大军在维也纳城下强攻了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打算绕道走。结果活生生把人家的援军给等来了,奥斯曼土耳其因此惨败。其实如果他绕过维也纳,大军横扫欧洲的话,或许就有另外一番景象了。当初朱棣打不下济南城,还不是绕道而行才夺取了天下嘛!如果当时他跟铁铉在济南死磕到底的话,或许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儿了。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绕开城池,而非要一个个的攻破

一般来说,城池被围,首先意味着围守双方实力失衡。围城方实力大于守城方,并且出现明显军力、战术心理对比倾斜才会出现被围的状态,或出现局部实力对比失衡,也就是说守势是被动被迫的,但凡实力对比平衡一些,都会选择反击,避免出现被围困的窘境。守城方仅仅依托坚固的城防工事才能勉强达到实力的平衡。而且细心的伙伴会发现,攻守方式也会因为每个时代装备科技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不能一概而论。

古代军队并非不巷战古代攻城战并非城破后不肯巷战,如果不能选择突围保存实力,那么巷战也是在所难免的。由于先前提到的实力对比失衡问题,一旦城破,守城方军力明显弱于攻城方,即便在巷战中,也往往会出现一边倒的压倒性变化,攻城方由于心理和实力上的优势,会选择碾压守城方。曾国荃湘军克复金陵图在远程武器,尤其是火器不发达的古代,选择巷战守城方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优势,反而因为建筑物易燃,敌人居高临下等原因,失去依托的守城方最终以失败告终。

惨烈的攻城战之后,城破往往意味着大屠杀由于攻城方攻城时一般损耗较大,因此攻破城池后,部分情况下会选择屠城,这也是为什么守城方宁可选择突围或投降,也不选择坚守的另一原因。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曾效忠于大顺和明朝的清军将领李成栋由于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击战中被杀而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七月初三,李成栋汇同太仓清兵攻城,日夜炮轰。城中矢石俱尽。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渐不能支。清兵趁机急攻,破东门涌入城内。辰时,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每遇一人,大呼献宝,献若不多,连砍三刀,物尽则杀。许多平民遇害。三日后,自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

多铎因清军攻打扬州伤亡甚大,攻陷扬州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仅太平天国时期大规模围城战之后的屠杀就有许多: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苏州守将谭绍光被部下汪有为杀死,苏州被克复。淮军夺回苏州后,李鸿章违反不杀降的诺言,将降将射杀千余人。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当地平民被杀,(之前在太平军入南京时亦有不少满族平民遭到屠杀)。

其实这样的行为,直到近代仍时有发生,例如南京大屠杀也是在守城城破后伴随的屠杀行为。总的来说,古代农民起义军、叛军和外族入侵往往比较常见围城后屠城行为,黄巢、蒙古帝国、张献忠、清朝、洪秀全,包括汉光武帝刘秀起义时期都有过攻城屠城的行为。官军这类报复行为也存在(安史之乱时,李唐为夺回江山,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坚石  黄巾军  攻破  镇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