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京官俸禄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地方官员的俸禄中则没有实物,但多了一项职田的收入。将大量的粮食分发到各地的官员手上,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所以朝廷为了解决官员领取俸禄的问题,在各地都建立了仓库,起名叫太仓,并设立了专门发放俸禄的机构。关于题主提出的问题,可能说一天一夜也介绍不完,子渊这里就先抛砖引玉,讲讲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如何发放的,又主要发些什么。

古代朝廷如何给各地官员发俸禄?

古代朝廷如何给各地官员发俸禄

现在公务员领工资一般都是通过工资卡来领取,古代没有银行,官员们也没有工资卡,朝廷是如何给各地官员发工资的?自秦朝到汉朝,这一时期官员的俸禄大多都是粮食,也就是朝廷给各地官员发粮食,这叫给谷制。将大量的粮食分发到各地的官员手上,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所以朝廷为了解决官员领取俸禄的问题,在各地都建立了仓库,起名叫太仓,并设立了专门发放俸禄的机构。

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不富余,荒年往往寅吃卯粮,朝廷为了缓解危机,往往给官员发年薪,也就是一年发一次。到了西晋,朝廷除了给官员们发粮食之外,还发锦帛,也就是说官员们有吃有穿根本不用发愁。到了宋朝,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宋朝是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官员的俸禄自然水涨船高,从一年发一次,发展到了一个月发一次。

夏天有酷暑补贴,冬天有炭火补贴,俸禄由发粮食,逐步发展到给银票。到了唐朝,官员的工资制度才逐渐正规起来,跟我们现在发工资制度差不多。比如唐玄宗将官员的俸禄,统一规定以钱币的方式按月发放。如果是家住京城的官员,可以自己去机构领取,也可以让有关单位送到家,不过要交纳一定的佣金,地方官员的俸禄,则到本地的衙门领取。

没有银行,古代官员怎样领到工资?

没有银行,古代官员怎样领到工资

古代官员如何领工资,别的朝代不知道,清朝的倒是大致清楚,清朝的俸禄分为正俸和饷银,正俸就是正常的工资,根据级别不同发俸银和俸米,饷银就是养廉银了,从雍正开始给各级官员的额外补贴,数额是根据地区官员品级和职位繁简来发放的。图为清朝铜钱,单位文,乾隆鼎盛时1两银子可换1000文铜钱,清中后期后,1两银子可涨到5000文铜钱。

正俸是每年发两次,春季,一般是正月二十号为限,秋季,一般是七月二十号为限,在京衙门到户部领取后,再行分发,地方的由省衙门到京户部总领后,由州府派人到督抚领取,县衙再派人到州府领取,每个地方衙门都有户房,所以领钱的差事一般由户房的人办理,这叫统一领取,逐级分发。雍正画像。饷银的发放与正俸不同,本来明朝的俸禄就很低了,谁料清朝的官员俸禄更低,老实的低级官员填饱肚子都是问题,鉴于这种情况,雍正皇帝发明了养廉银制度。

清朝老百姓交税,必须把手里的铜钱换成银子,交上去碎银子,各级衙门再把碎银子熔化铸成统一规格的银锭,再上交国库,这样方便清点查验,这碎银子熔化成银锭,中间肯定有损耗,这个损耗称为“火耗”,而火耗也由百姓承担。图为清朝官银,各地税收统一铸成,民间私用是杀头大罪,由朝廷根据需要熔化后铸成普通银两在市面流通。

假如一户百姓交税银一两,火耗可能是三钱,那这户百姓要交银一两三钱,这叫“火耗归公”,而雍正的养廉银制度,就是把火耗归公的钱,拿出一部分,发给各级官员,用以补贴之用,美其名曰“养廉”,养廉银的数额不是根据品级来定的,而是根据地区富庶、官员职位繁简、品级高低等多方面定的,所以养廉银每个地方都不同,不可能由全由户部统一发,于是养廉银由各地督抚逐级发放,比正俸发放要灵活。

清朝旗人生下来就有俸禄吗,能领多少

清朝旗人生下来就有俸禄吗,能领多少

清入关之初,清朝的旗人的确生下来就有俸禄,但到了乾隆以后,情况有些复杂。许多人都误以为旗人就是满人,其实是不对的。所谓旗人并非单指满人,而是指八旗所属之人,是指满人和早期投靠满人的部分蒙古人、汉人和高丽人。这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不是按照民族来确立,而是按照军事建制来确立。是清初入关的满洲军队、他们的家属以及后代,也是清廷赖以存在的基本武装力量和拥趸。

明万历43年,努尔哈赤将满洲所有的军队在原来四旗的基础上编为八旗,分别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其中,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入关后,上三旗为皇帝直接统辖,下五旗则由王公统属。八旗甫一成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军队,主要是满族、蒙古族、汉族、朝鲜族(高丽人)和东北通古斯河流域的原住民(野人建州)。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俸禄  宫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