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凭此功劳,再次获得升迁。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黄石公兵法》只是孤例,我这儿倒有套兵家宝典《武经七书》——北宋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哪了?最终结局如何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哪了最终结局如何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王平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东汉后期,不像现在军队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提拔当军官。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会主动学习。王平叫人朗读历史书给他听,听过后,能够明白主要意思;王平根据听过的历史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书中主旨。

王平写总结的时候,都是自己口述,让别人代写。他的每一篇战后总结都有深刻道理,对战争取胜很有帮助。正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谨慎,与别人交流谈话从来不开玩笑,他担心玩笑不当造成误会。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轻视自己、自信不足。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优点: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别人,所以,一旦信任谁、谁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人。

王平降蜀后,最佩服诸葛亮,所以,王平的后半生就是受诸葛亮灵魂指挥而行动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王平在蜀汉中的来龙去脉。听诸葛亮命令,崭露头角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王平很听话,诸葛亮便带上王平。马谡主动要求去守卫街亭,诸葛亮想起来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稳重的大将做马谡的副将,王平愿意。

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扎营、失利布阵疑兵。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马谡率领军队来到街亭,找了一处远离水源的山头高地,打算安营扎寨。先锋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与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驰。王平不断地、反复地规劝马谡,千万不要在山上驻扎。

可是马谡坚决不听,最后把军队驻扎到山头。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来到街亭,观看地形地势后,将马谡驻扎地山头牢牢包围,尤其是彻底切断水源。因为王平一直对马谡的布阵耿耿于怀,蜀军离心离德,即使马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蜀军齐心协力,反而导致蜀军不战自乱。张郃对马谡军队发起进攻,势如破竹;马谡军队溃不成军,四散溃逃。

唯独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失利布阵疑军。王平将自己率领的1000多士兵占据一处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势。张郃怀疑蜀军有大的埋伏,故意诱敌,所以,不敢继续进攻。王平抓住战机,以自己的军队为核心,把四散溃逃的蜀军聚拢起来,并且顺利回到诸葛亮军前。诸葛亮听取败将们的汇报,根据功过进行奖惩。马谡、张休、李盛等大将不听丞相安排,全部斩首。

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谨遵诸葛亮的部署,虽然没有扭转大局,但是,减少了损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带回军营,应该奖赏。诸葛亮拜封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职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扛诸葛亮大旗,稳定局势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被任命为前锋。

进军途中,诸葛亮病情越发沉重,秘密与长史杨仪等人,安排退军事宜,诸葛亮特别安排魏延在最后压阵。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随他自便。诸葛亮死了,蜀军不敢发丧。杨仪等人准备退兵,并且安排魏延断后压阵。魏延十分生气。他觉得丞相死了,应该继续进军,因为还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胜利。魏延要求继续北伐。杨仪坚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继续退兵。

魏延与杨仪意见冲突,两人在军中大吵大闹。大部分将士都跟随杨仪不慌不忙后撤。魏延带领少数亲信,快速感到杨仪大军前面的南谷口,准备用武力拦截杨仪。杨仪命令王平上前抵御魏延。王平心想,这是内讧,无论谁胜谁败,对蜀军都是致命的损伤。王平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但在阵前,不听从杨仪的命令,将会导致更大的内乱。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兵书  战略版  S2  三国志  教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