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包子和馒头都是蒸出来的,面饼则主要是烤出来的(烧饼)或者炸出来的(油饼),这又是饼和其他的面粉制品的主要区别。潘金莲和武大郎是《水浒传》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武大郎身高到底有多高,我也没有记住,不过,我对古时的的饮食担子略知一二,比如就卖饼子来说,有些地方是用一种长方形的竹笼挎在胳膊上沿街叫卖,烧饼,热烧饼地喊,象武大郎的炊饼担也不过是两个长方形的木盘子,盘子的深度也不过有半尺左右高,放在用柳木薄板条,或竹板条折成的酷似蒙古包形的架子里,直接用两头扎有木钉的扁担挑起木架上端就行了,根本本不用绳子,再矮的人也能挑着担子走,只是离地的高低也就因人的高矮而定罢了。

武大郎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武大郎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据考证,历史上确实有武大郎其人,原名武植,至今武氏祠堂仍然有武植的造像。此人曾任阳谷县县令,文武双全,身高据专家从1996年发现的小腿骨测算,应该超过一米八,潘金莲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之所以被施耐庵写入《水浒传》并丑化,是因为武植得罪了曾经接济过自己的黄堂,黄堂则造谣污蔑武植和潘金莲,施耐庵没有经过考察将黄堂的谣言当成事实写入书中。

为此,施耐庵的后人施胜辰于2009年12月18日带着16幅画作,一首道歉诗专程到武氏祠堂道歉,并为武植和潘金莲重新造像。诗如下: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施姓欠账施姓还,武氏祠堂断公案。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武大郎卖的炊饼到底是什么?

武大郎卖的炊饼到底是什么

这里先要说几个概念,就是北宋的馒头,包子,面饼。今天的馒头是没有馅的,包子则有馅,这是两者主要区别。今天的包子和馒头都是蒸出来的,面饼则主要是烤出来的(烧饼)或者炸出来的(油饼),这又是饼和其他的面粉制品的主要区别。但在北宋,这些概念都不对。所谓烧饼或者说炊饼,其实是今天的馒头。而馒头,其实是今天那种有馅的包子。

而水浒时代的包子则是面皮很薄,馅很多的特殊包子,主要是吃馅,不吃皮。至于饼,当年还没有后来的工业化植物油提炼技术,植物油比较贵,不能大量用。不但不能炸油饼,连炒菜也很少。所以炒菜从北宋刚刚开始发展,数量和种类不多,大部分食物都是蒸煮烤。北宋之前,干脆几乎没有炒菜一说。而动物油的味道重,会导致食物变味和变黑,不能用于炸面食。

所以油饼不作为主食,只是零食和点心,偶尔吃一吃。而所谓的炊饼,在水浒时代不叫做炊饼,叫做胡饼(西域传来的)或者烧饼,和今天的烧饼或者新疆的囊基本一样,是烘烤出来的。先说炊饼,最有名的炊饼贩卖者,就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书中写到:酒至五巡,武松讨个劝杯,叫土兵筛了一杯酒,拿在手里,看着武大,道:“大哥在上,今日武二蒙知县相公差往东京干事,明日便要起程。

多是两个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话特来和你说知,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 话分两头。只说武大郎自从武松说了去,整整的吃那婆娘骂了三四日。武大忍气吞声,由他自骂,心里只依着兄弟的言语,真个每日只做一半炊饼出去卖,未晚便归,一脚歇了担儿,便去除了帘子,关上大门,却来家里坐地。

显然,这个炊饼,就是馒头。如果是烧饼,冷的烧饼根本没人会买。冷的烧饼没法加热,强行加热也就变成软饼了,非常难吃。冷的馒头就不同,回去自己蒸一蒸就可以吃,口感不会有什么变化。武大郎每天一早出门,卖十扇也就是十笼炊饼,一直卖到晚上,显然如果是烧饼早就冷了,自然他卖的是馒头。可以看到,武大郎的生意很好,一笼馒头至少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十笼就是一二百个。

在这个不大的县城,武大郎每天都能将馒头卖完,第二天再做新的,说明馒头在当年是最基本的主食,人人都会买。馒头是白面做得,属于细粮。在中国民国时期,大部分农民也是吃不到细粮馒头的,多吃粗粮和杂粮。很有意思的是,细粮馒头在北宋却也不算什么好东西,很寻常。当地聪明少年郓哥被王婆打了以后,找到武大郎告诉他老婆的奸情。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四大名著  武大郎  特技  多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