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勿忧,臣有一计…”于是高廉来到了高唐州,殷天锡来柴皇城出碰瓷,接着只需要再把柴进引来,将柴家人一网打尽,就能解决心头之患。但高俅的失误之处在于,柴进并非独自一人去的高唐州,当时李逵也在现场。李逵本就对这些昏官们很有成见,看见殷天锡更是气不大一处来,于是铁拳一挥,将殷天锡打死。柴进看见殷天锡死了顿时有些懵逼,他其实这个时候也知道了既然殷天锡敢来找茬,那自然也不怕他手中的丹书铁券。

柴进知道自己大难临头,让李逵先走以免受牵连,李逵怕柴进吃亏自然不愿意走,柴进说哥有丹书铁劵没人敢动我。于是李逵傻乎乎的回梁山去了,那么柴进为什么让李逵走,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让他去通风报信,在丹书铁券失效的情况下,柴进只能寄托于梁山兄弟前来相助,以李逵的性格回去后又不可能默不作声,所以柴进的这个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最终梁山举兵攻打高唐州,由于高廉的妖法着实厉害,所以李逵又去请了公孙胜回归,这样才赢了高廉,救了柴进。柴进得救后一反常态的第一时间上了梁山,他知道高廉死了高俅定会来报仇,如果再回到沧州恐怕凶多吉少。所以,他从这个时候也真正的明白了,丹书铁券只能证明他是柴家人,再也不能为他避灾挡祸了…文/逻辑文史游柴进落难在当时也算是大新闻,但除了梁山来营救他之外,其余他救济的人一个也没来,呵呵,人性…。

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卷,它是怎么来的?它真的能让人免死吗?

谢邀!丹书铁券,本身是指由朱砂在铁片上书写大臣功绩和奖励的荣誉证书,和现在的勋章有些类似的性质。唐朝用金嵌入字中取代朱砂,因此又得名免死金牌。它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表彰功臣根据战国时的铜节发展而来,最开始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到几百年以后的南北朝才开始赋予免死的功能。说他免死管不管用,应该还是有用的,毕竟历代帝王对杀拥有丹书铁券的功臣及功臣之后都有所顾忌。

以明朝朱元璋为例,开国后大发丹书铁券给功臣,但后来为给太子上台扫除障碍要杀功臣的时候,也是先找借口将丹书铁券收回后才开屠戮功臣的。但其效用仅此而已肯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并且能够获得丹书铁券的人本身就是位高权重或名门望族,一般不是谋反的问题,在他们面前又不是问题,没必要使用。造反免死金牌又没用,其又显得比较鸡肋,因此其表彰的功能比起用于顶罪的功能更大。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朱元璋在铸造免死铁券的时候留了个心眼,那就是在铁券上写了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老朱本人所有。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也就解释了,为啥老朱颁发了那么多免死铁券,却没有人拿出来用过的原因。其实人家拿出来过,不过发行方对此不认可,你又有啥办法呢?一、拿到免死铁券的人,基本都是武将。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最重要的帮手,当然都是武将。

因为有这帮人在战场上厮杀,才有了老朱家两百多年的江山。武将在战乱时,作用非常大。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武将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反倒是成为了尾大不掉的麻烦。由于他们都是武将出身,容易在地方上搞事情。所以朱元璋必须要照顾一下他们,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搞了事情,可以免除一些罪行,这就有了免死铁券。那么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券,有多少呢?第一组、六公二十八侯。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封赏开国功臣,其中就有这六公二十八侯。他们基本上清一色都是开国武将(李善长除外),而且都获得了铁券。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二十八侯分别是: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凉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

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这些人都拿到了朱元璋的免死铁券,所以就洪武三年这一批功臣统计下来,一共颁发了34份铁券。唯一一份文官铁券,给了李善长(他家有2张)。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丹书  铁卷  嫡子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