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刘秀手下的开国功勋几乎没有一个出名的? 你如何评价刘秀这个人?

刘秀的开国功臣没名气?那是一种错觉!许多农村吃斋诵经的老奶奶,都知道天上二十八星宿神将名字。而这二十八星宿,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那这样看,君等以为,刘秀麾下的开国功臣,究竟有名,还是无名?什么叫有名,大多数历史人物的名声,只有读过书,喜欢历史的人才知道。而要让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没读过书的农村老大娘们也知道的,那才叫真有名。

若还要说刘秀身边的开国功勋之臣没有名气。那么,且以下面这位人物为例,看看他究竟算有名的,还是没有名气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句话,举国皆知吧,算是有名吗?而此话的出处,就是东汉开国勋臣、伏波将军马援那句“马革裏尸。”公元49年,南方五陵蛮叛乱,武威将军刘尚麾兵进剿,却轻敌冒进,导致全军尽覆,朝廷震动。

于是,已花甲之年的马援请命南下远征。临行之前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这是何等振聋发聩的声音。又让数千年来,多少男儿闻之,仍会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如果这样的人物,也不能算有名,那么世上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有名呢。伏波将军马援,西平羌陇,北击乌丸,南征交趾,名气大着呢!其实他还可算是个发明家。

现代打仗,军队指挥所往往会有一个显示地形的沙盘。可你们知道最早发明用“堆沙盘为地图”的方式指挥作战的人是谁?发明沙盘的,就是马援。不过,那时他是用米粒堆成,但道理就如沙盘,故事是这样的。隗嚣叛汉,欲据陇西自立。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隗嚣。大军西行,进至漆县。由于前方地理险阻,又敌情不明。军中诸将以为,不宜深入未知险境。

于是,使光武帝也犹豫难决。而马援曾在隗嚣麾下日久,对山川地理以及敌情皆深有了解。于是为光武帝画策,分析胜败。并用米粒堆成山谷、沟壑等地形,然后逐一指点山川走势,标示出各条可供军队通行往来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隐,无不毕现。刘秀看了地形,大喜道:“虏已在我眼中。”于是,定下了作战决心,进军平定了陇西。“堆米为山”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而这,又岂不是为今日军事地形沙盘的祖宗?所以,以为东汉开国元勋们没有什么名气,这真是很多人的一种错觉。

其实东汉初的开国人物,名气也都挺大的!但说来也怪,平常关注东汉初期历史的人,确实也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一:很可能是应了一句俗话,叫作:“两头难兼顾。”怪只怪东汉末期的三国历史,实在太过于精彩了。三国英雄人物让演义一描之后,占足了风头。以使得人们只顾盯着看东汉结尾研究阅读加点赞,而忘了东汉开篇时的那些精彩与经典。

二:再则,东汉本质上仍是汉朝。而汉朝开国之初,秦末群雄逐鹿、楚汉相争时期的风起云涌,又实是过于波澜壮阔了。人们受戏曲影响,一讲汉朝之初,首先就想起西汉韩信、张良、西楚霸王等等人物,而无意间却忽略了东汉。三:无论西汉还是东汉,汉军出塞击匈奴的战争一直占据着汉代历史剧主角,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例如东汉班超投笔从戎,三十六人平鄯善,绝域封侯等等,然后又抢了东汉开国英雄们的戏。

谭嗣同在临终前写下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有何为证?

1898年9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借讽喻东汉党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谭嗣同即将赴死,想起了与他一起变法的人们,有的走为上,有的来不及走,心中一酸挥笔写下绝命诗,缅怀那些留下来和去了的在变法过程中做过贡献的人们。

留下的洒血唤民心,去了的遍地播火种,他们都是巍巍昆仑。以谭嗣同的品德而论昆仑决不单指某个人,生死面前谭嗣同选择赴义,其大公无私彰显的是品德的崇高,人们推崇谭嗣同也都是为了那从容赴死一刹那的道德感动。去了的人那个不是昆仑,都是在变法中奉献的人,都配得起昆仑。诗的精采处在于,两字在中间担起去和留,去的也昆仑,留的也昆仑。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剑侠  伏魔录  加星  战力  提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