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显、李旦和武则天。如耶律倍、耶律德光和述律平。这种特殊情况,不太好办。因为她连你这个亲生儿子都能干掉,说明她的脑回路已经不正常了。权力欲望让她丧失了人性。对付这样的太后,如果是没啥本事的。如胡太(没啥本事,就是心理不正常)。只要你能在她眼皮子底下,活到成年,掌握宿卫之权,保证自己睡觉的时候不会稀里糊涂的被人勒死,吃饭的时候不会稀里糊涂的被人毒死。

剩下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拉一波打一波,搞清楚自己的朋友和敌人都有谁,建立起党羽,局面自解。如果是武则天、述律平,只能认命了。你斗不过她的。她瞧你不顺眼,你不管是否选择苟活,主动权都不在你手。有可能你越是谦卑恭顺,她觉得你是装的,提前把你宰了。你试图政变,可她多聪明?早就防着你来这一手呢。你造反,她马上把你咔嚓。

总言之。遇上这样的母亲,没办法。“你命由她不由你”。这种情况下,你也只能是日日念经,夜夜颂佛,祈祷各路神明保佑,多活一天算一天。熬死了她,你就是唐中宗,唐睿宗。熬不死他,你就是述律平,耶律德光。第四种情况:你和太后不是亲母子。且母子关系也不正常。典型的例子,光绪和慈禧。这种情况,看似也无解,其实有解。

因为你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你们之间有隔阂很正常。她防着你,不是心理变态,而是人之常情。你作为她名义上的儿子,需要做的是做他的狗腿。搞好与她的关系。等她死了,权力自然回到你手上。切记,没有绝对胜算,万不可选择政变。因为权力不是超能力,不是你拥有了,就可以如臂指使,操纵所有人。如果大臣们都不配合你,都不认你,你夺回了权力又怎么样?大臣们只会认为你无缘无故与太后争斗,人人心寒,人心都不附你。

就像戊戌变法,光绪觉得自己是对的。可大臣都不支持他。杀光绪的言论就出自刚毅等大臣之口。所以,非必要,不要与太后集团决裂。你不掌权,只是储君而已。朝廷完不完,跟你没关系。古往今来,亲爹亲妈把朝廷(公司)玩废的例子多了去了。有几个“太子爷”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这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本事?非也。很多事情是要看时势的。

历史上,除了《孙子兵法》,还有《司马兵法》,两本并发孰优孰劣?

《司马兵法》现存三部五篇,内容写的很有深度,有思想。可是论述问题的角度匪夷所思,或许不是站在一个角度,或者说不是同一的立场说事的。原本有一百五十五篇文章,可以说是浩瀚的大部头,现在已经遗失的差不多了。而《孙子兵法》现存十三篇,最初有多少篇不知道,一九七三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也是十三篇。

而且这十三篇叙述一而贯之,讲的都是诸侯争夺战角度和立场问题,看得出必是出自一人之手。感觉《司马兵法》或者存伪,或者不是一人写的。这部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而《汉书》成书于东汉,《孙子兵法》也在临沂汉墓中发现,说明汉代时两部书均已成书,但是感觉《孙子兵法》较完整,思路一贯,而《司马兵法》则少了一点儿连贯性,而且散失的已经面目全非了。

攻打吴国700里联营。年少曹丕说,刘备不懂兵法,为何还能当皇帝?

当皇帝所需要的并不是“文武双全”,而是识人、用人,这才是能够成为一个好帝王的需求。文武双全顶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钻研了帝王之道,肯定就没有足够时间去专研文武之道。皇帝一般也上不了战场,就算是有领兵的能力一般也不会有机会展现,必定御驾亲征这可是很难得的,甚至已经赌上了国运,一旦失败,国家也就撑不了几天了,你看下象棋的时候,谁会用老将来杀敌呢?哪个皇帝的智谋能够比的上郭嘉、诸葛亮,没有,一个都没有;哪个皇帝的武功能够比得上吕布、关羽西楚霸王项羽也许可以,但是天下终是被刘邦所得,项羽乌江自刎。

古代打仗比拼的是兵力,是阵型,是谋略,个人的武勇在偌大的战场上显得很微不足道,所以,智谋、武功并不是成为皇帝的必要条件。刘皇叔武靠“五虎上将”,智谋靠诸葛亮,只要敢放权,那自身的实力就会稳步增长,刘皇叔会不会打仗和他能不能成为一个皇帝,点关系都没有。刘备靠自己的“仁”赢得了蜀国的建立,或者说是一个小汉朝的建立。

刘皇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但毕竟还是个青年书生,也没有什么能够拿的出手的战绩,尽管如此,刘备得到他马上给予极大的信任,其重视程度甚至都引起了关羽张飞等人的嫉妒。正是有了这个诸葛亮,刘备才能真正的开始建立自己的霸业。当然还少不了的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曹操兵败赤壁,狼狈而逃,依然呢能够重振旗鼓,重新备战;而袁绍呢?仅仅官渡失败了一次就自怨自艾,不积极的收拢士兵,最终堂堂四世三公变成了历史,被曹操一个宦官之子灭亡;拥有天下大州冀州的韩馥,当公孙瓒前来讨伐的时候,还没有等到交战,就已经吓了个半死,这样的人如何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实力强大与否都只是暂时的,只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是的坚持到最后,最终成功,刘皇叔便是最好的典范。

为什么像刘邦、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人会精通兵法,还能成为一代帝王?

有两种认知学习模式:一种是外显学习,适用于有明确规则的学习,比如一般的算术和驾驶的技术。一种是内隐学习,适用于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学习,比如学习语言和揣摩人情。而战争,就是内隐学习胜过外显学习的复杂知识。1.战争是个复杂游戏战争,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某种技术。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要素和复杂内容。曾经问过一位退休军官:现代战争是不是就看谁的武器装备更牛?这位军官的回答则是:没有这么简单,这个问题也没法回答。

原因就是战争是一个系统,要牵涉到方方面面。而任何一种看得见的武器,其背后往往都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好武器只能在好系统的支撑下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果。古代战争也是如此。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一种高度简化的抽象模型。而在此之外,还会有士气、战心、后勤、人才等数不清的关联要素,构成了庞大的系统。所以,必须得是这些要素被恰到好处的聚合起来,武器和军队的威力才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

而更关键的是:战争是个博弈。你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实力和想法,还得考虑对手的想法和行动。所以,战争更是一个没有明确规则的内隐学习,军事教科书上写的东西,往往不如真正的实践来得干脆。2.精不精通兵法不重要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要亲自栽培霍去病,传授给他孙、吴兵法。

而霍去病的回答则是:主要还得看具体的战场形势和方略得当,那些抽象的古代兵法原则,没啥用。霍去病不学兵法,而且如此狂傲,却是一代战神。而其原因就是战争不是一个简单规则的游戏,而是一个没有规则、极为复杂的游戏。那些抽象而来的简化模型,就是所谓的兵法原则,在真刀真枪的流血杀戮中,没啥用。刘邦当过亭长,而且上过学,还能认字。

但是,他那个时候,知识太贵,他捞不到兵书看,所以只能摸索着打。遇到张良,才知道还有什么太公兵法。朱元璋要饭出身,可能连字都不认识,后来是自学成才。所以,就是有兵法,他也看不懂,打仗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即便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也不比那些韬略满腹的人差。原因就是战争是个内隐学习,实践最重要、实践出真知,名将都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3.平民比贵族更接地气贵族精英,有文化、也见过世面。但是,他们也有不足,就是不了解底层百姓的想法。而刘邦和朱元璋,虽然没文化、虽然没见过世面,但是他们最懂底层老百姓的想法。所以,在执政上,他们会更接地气;在打仗上,他们更懂士兵、更为务实。有这些,也就足够了。因为战争不需要那些风花雪月的抽象原则,要得就是这种接地气的务实。

刘邦是搞关系的高手。他也能打仗,但更善于搞关系,知道啥时候该跟谁合作,知道啥时候该用什么人才。这一点,是项羽所不能比的。而朱元璋就要更直接一点,他有着极为强悍的预测能力和直觉意识,多次力排众议而做出了最恰当的决策。这两个平民皇帝,都是内隐学习的高手,最擅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而且,他们没有各种抽象知识的束缚,所以在战争实践和权力斗争中,也就更为游刃有余。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不输  兵法  游戏  
下一篇